浅谈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月1期   作者:赵培鑫
[导读] 历史是城市设计的文化色彩基底,
        赵培鑫
        鄂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鄂州市 436000
        摘要:历史是城市设计的文化色彩基底,更是城市设计特色的体现。在大力倡导弘扬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尊重历史的大环境下,历史名城保护成为城市设计领域关注的焦点。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历史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似乎出现了较大的矛盾。如何促进历史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城市的融合也成为城市设计亟需解决与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综合化、系统化视角出发,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文物保护、建筑设计、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等各类城市要素看作为有机整体,秉承保护与建设同步进行、同步规划的理念探索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名城;保护;建设
引言
        历史是城市文化的精神动力,是见证我国城市发展进程、记录城市发展成就的载体。保护、弘扬、传承城市历史是每一位城市设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所面临的城市要素更为复杂,诸如城市工程项目、城市系统、城市区域划分等,要想全面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势必要在城市设计中纳入现代化设施、丰富城市功能。但此种举措会对城市内历史遗址、古建筑群、历史风貌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削弱城市的历史感。与此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兴建了诸多新建筑,这些建筑与城市原有古建筑及历史意蕴契合程度偏低,导致城市面貌复杂多样,难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城市审美空间。由此可见,在城市设计中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保护城市原有的古建筑群、历史遗迹,另一方面则需要处理好新建筑、新功能区与城市固有历史建筑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城市历史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城市的功能性、美观性、系统性。下文将以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关系为切入点,简要阐释城市设计内保护历史名城的重要性,重点探析以城市设计保护历史名城的有效策略。
        一、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显著增加,城市建筑数量规模扩大、功能区域延伸,现代城市设施与古城、历史遗迹及古建筑群等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承担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功能、为居民提供宜居空间的责任。在大力倡导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的大环境中,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及古建筑、保障古街区居民合法权益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层面来看,城市设计属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学科,其能够对城市各要素进行组织、布置。而历史名城则是我国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及其所积淀的精神力量,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果在城市设计中过度追求城市的现代化、功能的拓展,将会不知不觉对古城历史风韵造成破坏,削弱历史名城的历史记忆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与艺术价值。由此可见,历史名城的保护是城市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城市设计则是彰显历史名城的渠道与技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历史名城的发展。
        二、以城市设计保护历史名城的有效策略
(一)以实地勘察为前提确定城市设计方案
        历史名城保护视域下,城市设计首先要保证所设计的城市景观、建筑及所划分的城市功能区域完美地融入到城市固有的空间、自然环境及原有建筑群及历史遗迹中,保证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要素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提升城市空间视觉美观程度、保留城市历史风韵[1]。基于此,设计人员需要以实地考察为全体,全面收集城市区域内现有历史遗迹、古建筑物、古街区数量、风格、分布特征、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历史保护程度、功能区域划分、居民生活与活动空间需求等资料,从中提炼出有助于确定城市设计思路的关键性信息,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定城市设计方案。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城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建议设计人员利用BIM技术构建城市空间模型,利用BIM技术的防碰撞功能测试新建筑、新景观等与城市固有建筑、环境、景观等的协调与平衡程度,以此为依据修改城市设计方案初稿,既能够保证城市设计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还可以充分凸显城市设计内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与意识。
(二)以历史底色为基础树立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的历史底色体现在居民的生活方式、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建筑物中,是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2]。历史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浓郁、自然生态环境保留完整,尤其是古建筑物极具特色、工艺精美,反映了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以及精湛的技术。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内建筑类型日趋复杂,既包括古建筑,也有新建造的建筑、拆迁重修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区域分散、新型的“小洋楼”也显得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因此,城市设计人员需要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城市内文物景观、历史遗迹的数量、规模与分布特点,深入剖析其建造工艺与美学追求。与此同时,要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拆除、改造与城市古建筑风格不和谐的新建筑。鉴于拆除建筑成本较高,建议设计人员制定古建筑及新建筑改造设计方案。针对年久失修、破坏严重的古建筑要遵循“以旧改旧”的原则,尽量保证建筑立面的还原性;针对新建筑要对其立面进行重新设计,以此统一城市整体建筑立面风貌,形成古色古香、和谐统一的城市建筑视觉效果。
(三)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保护城市历史风貌
        在城市设计内,利用历史名城内历史遗迹发展旅游业是促进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名城保护相互融合的有效办法。但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城市内涌入大量外地游客,增大城市人口负荷。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金,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偏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城市内,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意味着其他民生工程建设资金的削减,不利于城市的协调化与整体性发展。除此之外,如果一味迎合游客需求对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等进行改造,将会时历史名城失去“原真性”,导致历史名城因缺乏历史文化的支撑失去旅游经济及竞争力[3]。基于此,建议城市设计人员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预测、对城市设计方案的研判。如利用大数据整合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对城市设计的意见与建议、运用数据技术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与大众消费之间的隐性关联,预测历史文化保护所带来的历史名城功能延伸路向,以此为依据合理设计旅游区域、旅游基础设施等,在保证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
(四)以旅游经济为引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城市设计人员可以初步制定符合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设计方案,接下来的重点便是以旅游经济为引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首先,要根据城市原有的古建筑、历史遗迹等对其景观进行分区;其次,不同区域的旅游功能不同,因此所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区域需要设计历史文化橱窗、历史文化展示牌、道路指示牌、景观指示牌等[4]。再如城市道路两旁设计与城市历史意蕴相契合的植被等;再次,在基础设施墙体、门窗形式设计上可以参考城市古建筑建造工艺,在技术上实现与城市历史的高度契合;最后,在颜色主线的设计上需要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切忌简单堆砌历史文化元素,而是要注重基础设施设计与古城的完美融合,以此引导旅客的审美文化心理。
结束语
        历史名城是文化的积淀,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注重对历史名城内古建筑、历史遗迹、古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底色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全面的实地考察制定与古城风韵相契合的城市设计方案;通过剖析古城风貌及风格特点对新建筑及古建筑进行改造;通过现代技术的支撑协调历史名城与经济发展;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精心设计与完善达成统一的历史名城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施雨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城市设计对策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12):54-55.
[2]李爽,尹君,焦艳红.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J].建筑与文化,2019(03):60-61.
[3]曹伟,陈淑龄.浅谈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8):120.
[4]刘东辉,桑威.浅谈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3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