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以固始县红花村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月1期   作者: 陈燕燕 李伟
[导读] 如何促进绿水青山的价值转换,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同时又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
        陈燕燕  李伟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如何促进绿水青山的价值转换,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同时又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成为乡村规划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固始县红花村为例,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切入点,研究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方式。
        关键词:两山理论,乡村振兴,红花村
1.引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和生态经济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其重要内涵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前提,注重价值转换。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两山理论在乡村中的价值体现
        2.1生态产品有需求
        国内、省内乡村旅游资源基础良好。2012-2019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017年的28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增长十分迅速。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在良好的生态产品基础下,化美丽自然为美丽经济,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2.2价值转换易操作
        在有风景的地方兴起新经济。可以通过创新农业装备、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化等业态;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凸显文化符号,振兴传统文化;培育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多种方式,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激活乡村绿色发展新动能
        3.1发现绿水青山
        梳山理水,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及文脉。固始县红花村面积11.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121人,南依大别山脉,隶属于固始县陈淋子镇,是固始最南,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目前已脱贫)的村子。位于长江河以北,豫、皖两省交界处,因春季富金山上遍山开满映山红而得名“红花村”。其地理位置特殊,是西九华风景区东大门。拥有醉美的红叶、蜿蜒的河流、平静的池塘、五彩的梯田等自然而独特的村庄风光。其历史地位特殊,是富金山战役主战场,知青下乡点。富金山战役为抗战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打下了基础。红花村又是知青下乡时代的缩影,知青住过房子,用过的家具至今尚有遗存,许多老知青,还经常带着家人过来回忆往事。
        3.2保护绿水青山
        底线管控,合理划定三生空间。划定生态空间,按照三调用地分类,将公益林、陆地水域及其他自然保留地划分为生态空间,其中红花村生态保护红线规模96.89公顷。划定农业空间(生产空间),确保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规模(340.3公顷)不变,耕地为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外区域,规模147.94公顷。划定建设空间(生活空间),规划目标年村域建设用地范围控制线67.99公顷,较基准年减少14.09公顷。
        生态修复,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显山色(山体修复手法):有层次种植绿植,种植生长周期长发芽率高,易管理,抗灾害的植物,减少水土流失。露水景(水系修复手法):清理河道内的面源污染,清理水塘杂草,系统清淤,种植水生植物及净化水体。增林地(林地修复手法):对秃斑山头进行森林植被培育,结合林果进行林地增色,丰富森林色彩层次。看样田(农田整治手法):加强与企业沟通,清理整治闲置地块,加强“农田连片”整治工作,建成百亩观光园。
        3.3化为绿水青山
        突出优势,有效利用自然禀赋,着重激活乡村活力,规划充分利用冲沟、山林、红花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事体验、现代农业观光等多种业态,促进生态产业化。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全域统筹,宜林则林、宜耕则耕、适度规模经营,培养产业带贫致富带头人、提供资金支持,向面向供给侧和社会需求的产业方式转变。连通城乡,拓宽产业销售模式,设计红花村专属LOGO,提升品牌效应,拓宽网络定制等多种销售模式。结合红花村特色产品,突出“富金山、红花”元素,打造卧牛山矿泉水厂、小龙虾、油茶、茶叶等产业品牌,确定产品标识和村庄标识。完善设施,保障居民游客供给。

公共服务设施10分钟乡村圈布局,分级分散均衡布局一大七小多个公共服务中心,保障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加强宣传教育,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红花村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通过就地取材,低成本建造乡村特色公共服务设施;变废为宝,打造乡村文艺复古的“网红打卡地”;旧物利用,镌刻村庄历史,凸显当地文化符号等方式来打造独特的村庄文化。
        着重打造知青点,留住一代人遥远的乡愁。改造遵循“修旧如旧”为原则,在原有地基上,采用原来的建筑材料进行复建第一排和第三排建筑,中间基地作为展现“知青劳动生活”为主体的文化小游园。外部广场采用朴实及富有乡村特色的设施元素,还原劳动场景,使游人深入感受“知青”文化。
        重点打造油茶基地,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拉长油茶种植和加工产业链,规划油茶仓储和深加工基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人文景观,建立以科研生产为主,休闲游憩为辅,富于野趣的山水庄园。
        宣讲规划、制作村民手册。让居民明晰规划,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山水林田整治、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中来,提升建设成效。调动村民积极性,策划“红花美好庭院大赛”等活动,以村民主动改造、规划师提供设计建设和技术培训、村委配合支持的方式,帮助红花营造让城里人羡慕的“庭院生活”。
4.两山理论在乡村发展中的思考
        4.1促进GEP转化,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变生态资源为生态资本。依托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山区资源等天然优势,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供给功能,激活生态资源“沉睡资本”。建立GDP、GEP双核算机制。推进“两山银行”试点,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变生态信用为生态管理。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生态信用档案,将破坏生态环境、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等行为纳入失信范围。
        4.2由终极蓝图转向综合的乡村治理
        以空间设计驱动低成本优体验经营项目,通过空间设计自造亮点,将有限资源投入到能开拓市场口碑的精巧型项目中。打造多元化乡村主体经营的旅游产品体系,依据旅游项目的开发难度与项目特性,匹配开发建设主体,兼顾项目品质与村集体利益。策划促进村庄活力提升的协力机制与事件,构建政府、企业、创客等多方力量协同的社群平台机制,形成吸引外部资源入村的开放平台,构建内外联动的社群结构。
        4.3让乡村回归自然
        保证村庄的乡土性,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让乡村城镇化和保持乡村特色找到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平衡点。保护乡村的生态性,乡村有着城市不可替代的在生态资源,除了山水林田湖外,乡村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清脆的鸟鸣、夜晚的繁星等都是天然的财富。凸显乡村的特色性,将当地特色文化符号植入到乡村的建筑、景观等设计中,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
        4.4注重乡村发展中的创新要素
        发展方式创新,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业+旅游”“农业+工业”“农业+养生”“农业+电商”“农业+超市”等为代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方式。发展动能创新,吸引乡村能人、大学生、工商资本等要素流向农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发展理念创新,坚持强基础、固根本,大力整合、盘活既有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解决好重大民生问题,在此基础上谋划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参考文献
        [1] 张云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和实践途径[J].前线,2018(04):13-15.
        [2] 黄如良.生态产品价值评估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 25(3): 26-33.
        [3] 孙庆刚,郭菊娥,安尼瓦尔·阿木提. 生态产品供求激励一般性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3) :19-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