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让计算渗透于无形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下   作者:李莉
[导读]

李莉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峡初级中学  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2-111-01

        数学分两大块:代数和几何,对于初中数学来说,计算能力是关键,无论是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解决几何问题,都需要扎实的计算基础,所以,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就拿七年级学习的实数的计算来说,新课教学大概只需要4个课时,但仅凭这4个课时的讲解与练习,学生在实际计算时还是一算就错,问题多多,计算学到方法之后基本都是错的各式各样,再拿一节课来单讲计算自然会不值得,可基本功不打牢上层建筑便无牢固的根基,基于此,我便开始探索是否有办法在无形中打牢我们的计算基础呢?在多次探索与尝试下终于寻找到一种适合我与我的学生的好方法,我们在每节课前花三分钟让学生限时完成一道题,限时完成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做题速度也不会影响这节课的正常教学。做完之后教师花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批阅完,错误之处当天单个辅导完成。这样每天训练一个题,每天都有在练习,不会生疏但也不会负担太重,在无形中就提升了计算的能力。
        阶段一,组合合作天天练。起初我意识到学生的计算功底非一日之功可以练起,而且班上大部分学生计算不过关,于是便开始思索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每日一题是一开始就想实施的,我便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练习本专做计算,
        两人一组,每日互相出一道计算,完成后互相批改,有错再改,老师不定期随机抽查,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久而久之,班上兴起了每日抄一道计算题的习惯,这个措施便成了鸡肋,不仅无用还浪费时间和资源。我开始再次反思问题从哪出错了,又该如何改进。
        阶段二,师徒结对优帮差。经过阶段一的失败,我意识到学生自由组合素质无法得到保证,若两个爱偷懒的人凑成一组一旦有人开始敷衍了事,懒散的空气就会以乘方的速度蔓延到整个班级,要让学生能有内驱力去训练自己,只有让成绩优异的学生监督后进生完成任务。于是换成师徒结对帮扶每日完成一道计算,可是师傅得不到提升,优生每日沉浸于一些简单题中他们觉得浪费时间,而且优生管后进生也有一些叛逆,于是一段时间后告状的学生就比较多了,优生不愿意再做师傅,后进生也不服从于管理,此法又出现了障碍,我继续探寻更优方式。



        阶段三,午休时段齐练习。阶段一和阶段二均为学生出题学生做,总是在自觉性上出问题,刚开始还不错,时间一长各种投机取巧就出现了,我开始思考作为老师是否放手太多,仅仅学生管学生并不合适,那么我再次调整策略,每天固定时间全班一起午睡前做一题,时间三分钟限时完成,这样质量就得到了保证。可是每天午休前训练一道题,仅限于班主任的特权,如今不做班主任的我便没了优势,可这个训练方法不能因为数学老师不是班主任就搁浅啊,于是我又开始革新。
        阶段四,课前统一差速度。由午休前训练改为课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又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时间上,各类学生做题速度参差不齐,优生三分钟完成统一设置的一道计算题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后进生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二是效果上,一段时间后中等生的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为什么优生和后进生没有改变呢?小调查后发现优生每天做这些题对于他们来说太简单无意义,后进生觉得太难做不到,只能靠抄来完成。对中层学生是个好办法,可对于优生和后进生纯属浪费时间,既然花了所有人的时间,那就要充分利用,各有所得才值,是不是统一出题的大锅菜出现了问题呢?
        阶段五,课前分层效果佳。基于前面的各种问题我发现训练时间合适,但训练内容需要修改,于是我们把训练再次调整为课前分层训练,既无法偷瞄,又各有所得。学生分为ABC组,老师每天分别准备三道不同难度的计算题,让每组成员有针对性的训练。偶尔这个计算题也可以根据之前作业的情况选取一些易错的再次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课前三分钟,下课立马收,五分钟批改,当面讲解错处,久而久之学生会懂得避开自己的易错点。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各个层次的学生计算功底都有了加强,而且学生和老师并没有觉得增加了负担,在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的基本功。
        我们一步步试验一步步暴露问题,一步步改进,终于形成了这个简单好用的计算教学训练法。具体的方式内容如下: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本,老师每天准备三个不同难度的计算题,可根据学生的作业选取易错题,每天课前三分钟限时完成,ABC组各自题目难度不同,下课后立马收,老师课后花五分钟改完,下发有错的作业本,学生拿到之后第一件事是标出自己的错误之处,改完错后给老师面批,先告诉老师错在哪里,不懂老师再单独讲解,久而久之计算能力必能提升。
        我所使用的计算中的化整为零法操作简单,负担不重,而且对能力各赋差异的学生针对性强,优生做难题,后进生练基础,人人都有挑战,人人都有训练,人人都可有所提高。在数学的学习中,如若把计算基本功打牢,犹如万丈高楼砌牢了地基,一切上层建筑都需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坚持下来,定能让计算能力在无形中提升起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