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下   作者:陈小茜
[导读]
陈小茜   百色市逸夫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2-130-01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教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我渐渐的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盲目,学习目的不明确,操作机械化,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课的课时较少,学生学习间隔时间长,这次学习的知识,下次再来的时候就可能忘记了,这样我们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受到了影响。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掌握了吗,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了吗?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果我们的教学效率不高,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无法实现的,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钻研教材,确定目标、重难点和关键。
        要上好一堂课,钻研教材是关键,钻研主要有四个步骤:“读”(阅读教材)、“查”(查询资料)、“研”(分析教材)、“定”(确定目标、重难点和关键)。有时我们往往不太重视,觉得小学教材我们自己完全可以驾驭,于是就可能忽略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对本堂课的内容我进行了仔细阅读,并逐个进行了操作,发现这些实例中存在了一些不足。如:实例讲得粗略,图和操作步骤有一定的出入,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实例中用到的学生可能已疑忘的知识没有进行丝毫的阐述,这也需要进行复习巩固,提示点拔。
        二、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进行钻研的后,对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规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1.精彩的主题。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主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课型生动活泼,素材可爱、有童趣;突出实用性,体现生活的实际,课型侧重综合动手能力。
        2.良好的组织。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

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状态,再通过学生亲自操作示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次实验证明,当学生在操作示范时,下面的同学反应比较热烈,同学的思维比老师讲解示范时更活跃,通过学生的失误操作,同学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时,能激发更多的同学想动手试一试的兴趣。在学生操作时,我鼓励同一组的同学互相帮助,如果小组内的同学都完成了,同一小组的同学就可以自由操作其他程序(主要有:连连看、金山打字、金山画王),这样能激发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互助精神,对整体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丰富的资源。为了让讲、练的效率更高,让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良好的保证。资源包括两大类:教师讲课应用的范例资源、学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资源。资源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来存储与传输,分类要准确,检索要方便。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尽量做成按教学设计所需的主题资源网站,节约学生的检索时间。资源的质量要高,包括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三、任务驱动,贯穿始终。
        “任务驱动”能充分体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较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学生通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教师通过展示真实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去理解、感知任务,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拥有操作学习的主动权,并不断激励学生前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点拔。
        四、评价反馈,课堂延伸。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课堂的延伸。课讲完了,如果时间剩余,要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可持续教育创造条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