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物理课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刘丽雅
[导读] 本文主要对粤教版物理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设计展开研究
        刘丽雅
        湛江一中培才学校  广东省湛江市 524038
        【摘要】本文主要对粤教版物理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设计展开研究,通过对其教法以及学法、教学目标展开分析,从而对教学过程展开设计。
        【关键词】作用力;反作用力;教学设计
        牛顿运动三定律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前两个定律主要是针对单个物体而提出的,但若想对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具有全面认识,则必须对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有所研究,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便是牛顿第三定律[1]。该定律不仅可以更好的对以往学过的运动以及力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及解决,其对于后面碰撞问题也具有一定作用[2]。在高中阶段学习中,经常需要对受力情况相对较为复杂的物体展开分析,进而将其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展开研究。
1.教法学法分析
        创造性地对教材展开应用且灵活性的对教学内容展开设计,对先放后收以及前后照应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选用;一边实验一边对学生展开提问及引导,从而让学生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及回答问题,将问题引入实验中;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对实验展开设计并对生动活泼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展开探索及应用,如录像及课件等,主要对实验探究法展开应用,对学生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同时,还需辅以问题讨论法。在讲授教学重点以及难点时需要适当将节奏放慢,不仅利于将难点化解,还可以促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并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3]。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2.2.教学过程及方法
        (1)由学生自己对实验展开设计,从而对其独立实验能力及思考能力展开培养。
        (2)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对物理现象展开分析,可促使其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2.3.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
        (1)对学生勇于创新及敢于实践的精神进行培养,促使其可以体验到物理世界中所具有的对称美。
        (2)对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展开培养。
2.4.教学重点
        (1)认识且理解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不应将认知停留在方向及大小上,应对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有所掌握。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与平衡力之间关系具有相同之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常会有学生混淆这两种关系。两个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但其对于两个物体所产生的效果且并不相同,通过对问题展开分析,帮助学生将错误认知进行纠正。
2.5.教学难点
        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进行区分。


3.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每组各1个薄木板以及1个电动玩具遥控赛车等。
4.教学过程设计
4.1.提出中心问题将设计引入
        当我们给物体一个力的同时,该物体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反馈呢?如用手对桌子进行拍打以及举出双手鼓掌等,均可以说明当我们给物体一个力时,该物体也会还给我们一个例。从而将概念提出:力是相互的,分别叫做作用力以及反作用力[4]。通过该环节,可以轻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从而将轻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
4.2.定性探索作用力及反作用力
        根据日常生活情境,通过开展相关实验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展开探讨,并对其所具有的特点展开总结,在开展实验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所产生的现象展开观察并仔细思考所产生的现象所说明的问题。如教师可以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一项游戏,A以及B两名同学均站在实验小车上并告知其主动用双手去推对方,让台下同学对小车运动情况展开观察;之后再A同学背对着B同学,再用力推一次,让台下同学对小车运动情况展开观察。之后向学生提问其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答案进行相应点评,错误观点要及时纠正,并告知其该现象属于弹力,但仅对弹力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作用展开探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对其他性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展开探讨。又比如,教师可以将遥控小车放在木板上,并让学生对遥控小车以及木板运动情况展开观察:当遥控小车向前运动时,木板便会向后运动,而当遥控小车向后运动时,模板便会向前运动。该现象说明,摩擦力之间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前两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为物体之间接触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接下来教师可以将两辆小车上各自固定一根磁铁,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便会相互吸引;而当同名磁极接近时便会出现互相推开的现象。说明磁铁间的磁力作用也是相互的。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全体同学一起对作用力及反作用力进行感受,让学生用手将桌子推开。最终得出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随后教师还需继续开展相应实验,带领学生定量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并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展开比较。
5.结束语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为引导式分层探究法,通过对演示以及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以及观察中,从浅到深及从定性到定量,最后站在比较的角度展开分层探究,促使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论。从教学手段来看,教师主要从讨论以及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将本节课教学内容完成,利用情境将问题引出,之后通过实验对问题展开探究,循序渐进,从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到优化其兴趣以及稳定兴趣再到强化兴趣,创新教育方式,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且活跃,并促使学生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从设计教学内容上来看,本节课中主要含有两条主线,第一条则将问题作为主线,对多个问题展开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且主动参与其中,从而促使其产生极为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二条主线则为开展探究性活动将本节课中的难点解决掉,利于教学,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课堂教学内容也随之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董友军, 马北河, 朱建平. 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粤教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例[J]. 物理教师, 2019, 40(03):32-34.
        [2]罗杏姬.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课堂教学——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例[J]. 湖南中学物理, 2019, 000(008):79-80.
        [3]王丹凤. 基于核心素养的"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J]. 物理通报, 2019, 38(7):75-84.
        [4]解赛飞. 举一反三,巧妙求解力学问题[J]. 知识文库, 2018, 000(017):136-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