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新课改在不断改革完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小学进行法治教育,其难度也是不小的。近几年,微课教学方式迅速发展,微课虽然短小,但是意义非凡,效果显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时,想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掌握所学知识是比较困难的。微课以其特殊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此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构建一个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本文以“基于微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主题,来探讨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微课;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不仅将道德与法治教材纳入了部编版教材之中统一编写,而且对各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都十分重视。但是现如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十分低下,没有提高,有效性十分低下就说明课堂教学没有充分的效果,学生也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身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学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出发。
1以微见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化难为易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使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但是出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受年龄、时空的限制,对很多事物的认识都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此时,微课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教师在课前可以把学生的知识盲点、教学的难点录制成微课,在恰当的环节中播放,有限地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微课“活”起来。
2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同理心
在对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文字教学产生的效果不理想,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是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教育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也不例外,情境教学能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在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是用逻辑系统的语言书写的,这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课堂也比较无趣,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老师要合理利用课文内容,创设符合课文教学理念的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在图文的理解中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上学啦,真高兴》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个相关视频,其中小学生A从来到小学校园开始,因为对周围环境不熟悉,没有交到好朋友,从而导致学生A产生了厌学念头,时间长了甚至使学生A开始自闭。老师要让学生从这种事例中看出小学生A的孤独与委屈,然后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同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如果碰到现实中这样的事情,一定要主动与学生A沟通、成为朋友。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道德素养。
3积累教学经验,善于反思自我
为了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幅度提升上来,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用性,教师必须要学会积累教学经验,反思自我。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教学手段,了解自身长处所在,规避短板,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步伐,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导向、内心需求和学习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优化。比如,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找出课堂中有哪些知识点没有讲到,完善教学不足。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分析学生家庭情况,给予学生温暖,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便捷。
4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微课的优势就是既可以运用到课前,也可以运用到课后。不仅如此,微课还具有暂停、重复观看、逆转观看的功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运用微课强大的整合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节日的生活习俗、以及由来,然后让学生制作一些节日贺卡,并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与互赠。在学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时,文章讲到了家乡的特产以及家乡的变化等,教师可以结合微课让学生观看一些家乡的生活习俗以及旅游景点等,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家乡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的情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利用微课,不断拓展、补充、延伸教学内容,将这些微视频放到微信群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并把道德与法治内容渗透在生活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5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有效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合理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让每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从一个板块出发,为学生准备一个案例进行讲解,然后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好组后,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小组分析,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之间的讨论,并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小组讨论。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之中有效的理解理论知识。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使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3]黄晟.我看新教材:法治教育从规则培养开始[J].湖南教育(D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