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伟
宿迁市实验小学古楚分校,江苏省宿迁市 223800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训练,语文教学中运用“四路”逐渐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好疑好问的习惯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
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总结学问的秘诀为“求学问,需学问;只求答,非学问。”12个字含4个“学”字、3个“问”字,简练生动地总结学问的秘诀所在——会学更会问。陶行知也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科学史上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下面就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氛围营造,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提问引路
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老师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表扬,多鼓励,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倡“问者无错”的原则,即疑问无禁区。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嘲笑,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不能让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告诉学生要珍惜自己课堂中质疑问难的权利。努力让每位学生真正认识到,即使提出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也是值得提出和研讨的,敢于提出问题,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表示自己的异议,说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兴趣开路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每教学一篇课文,只要题目有质疑的价值,我都鼓励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发表自己的意见。待学生充分发表完意见后,我迅速将问题梳理归类,提出了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如《画风》、《番茄太阳》、《最大的“书”》等课题都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鼓励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质疑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大多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
三、有效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上路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尤其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经常会抱怨学生虽然一天一天的长大,却一年不如一年的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老师本身就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常常是老师在备课时分析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考虑学生少研究学法少,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崔峦老师曾经指出:“使人人都能够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教师不宜在课堂上讲得很多,而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
四、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方法归路
1.从课题上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窗户。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课题一板书,我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根据预习纷纷举手,一学生说:“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一学生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什么?”“为了这个信念,谈迁怎么做的?”这几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已经心中有数。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提问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提问,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一位教师在教完《西门豹》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中有一位学生提问:“西门豹为什么不采用禁止给河伯娶媳妇或下令捕杀这伙人的办法,而要一一惩治他们呢?”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性。并通过引导点拨和小组议论,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惩治这伙人,也要教育老百姓,让河伯娶媳妇真相大白,进而破除迷信。这一问使文章的中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4.从矛盾之处提出疑问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起来阅读,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提问,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盲姑娘说的一句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学生反复读读这句话,我问:“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有什么疑问?”有的学生问:我觉得“盲姑娘并不是真的‘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的,学生质疑:我想知道既然她是发自内心的,可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随便说说’?”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在矛盾处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深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后,一位既酷爱音乐,又善解人意的盲姑娘的形象便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学生也学会了从矛盾之处提问的方法。
5.从课文空白处提问
课文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事情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想象,从中质疑,并通过思考讨论去填补“空白”。比如《白杨》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在此引疑:那么他们不知道些什么呢?通过推导想象就能理解爸爸不仅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而且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象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成长。
课堂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主要场所。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上课,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学习。学生就能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新的更高的学习热情,逐渐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学生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禹芳.培养问题意识,从学会提问开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12)
[2]王彬.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9(07)
[3]王玉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提问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
[4]牛有林.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能力[J].新课程(上),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