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19期   作者: 朱琼
[导读] 数学作为贯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

        朱琼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丰茂学校  417700
        摘要:数学作为贯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有着基础性、抽象性、实用性等特征,在增加学生见闻,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因为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基础不足,教学风格严肃、教学氛围沉闷、学科与实际生活脱离等问题陷入困境,成为了教师们热议的话题。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究学科教学优化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优化途径;教学困境
        学科教学陷入困境既有历史原因,也存在个人因素,但无论如何,教师们都不能躲避问题,忽视问题,任由其发展壮大,而是应该迎难而上,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优化环境。笔者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发挥自身素养,探寻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一番努力后,终有所获,如下所示:
        一、剔除应试教育,跟上课改步伐
        应试教育指的是填鸭式教育,即将所学的知识一股脑地灌注到学生的脑海中,加速学生的成长,虽然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了更多的知识,但他们被迫学习、记忆,丝毫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对数学公式,数学概念只能被迫接受,反复记忆,却不知道公式与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背后的精彩小故事,学习兴趣消退,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剔除应试教育的束缚,跟上课改的步伐,多引进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以新代旧,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就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传授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开始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与独立学习能力,让其以个人或团体的身份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占领”课堂,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数学知识的巩固都离不开练习,但课改后的练习侧重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与量上的要求,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紧跟课改步伐,剔除了应试教育的旧理念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价值,此外,在课后练习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更为重视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值得肯定。


        二、重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还是真理的化身,有着绝对的权威,在师生关系中占据着支配者、指导者的地位。到了课程改革运动中,这一不平等关系被要求改革,即提倡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地位平等、人格独立,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师生关系良好,教学氛围热闹。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几种类型;明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意义;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与学生进行了多次互动:师生召开了探究会,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类型、解答进行了探究,初步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随后,师生一同研读教材,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学到了新的数学知识点;稍后,师生进行了自由练习活动中,由笔者设置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师生合作巩固提升了所学的知识。因为笔者诚恳对待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因此能让学生心情放松,行为自由,态度积极地学习,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能与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与之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师生关系紧密,教学氛围活泼。
        三、尊重学生地位,全面依靠学生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两者缺一不可,但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会全方位、多角度的引领、监督学生的行为,不允许学生试错、出错,结果就湮没了学生应有的价值。其实,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有责任也有能力参与教学活动,进行独立学习,从而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为此笔者贯彻了生本理念,尝试尊重学生的地位,肯定学生的价值,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依靠学生。
        如,在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从备课活动开始就已经依靠了学生,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明确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展示个人智慧……等到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后,因为学生个体参与了备课活动,付出了心血,因此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能积极参与课堂。当然,即便是学生出问题,犯错误,笔者也不会当面批评、指责学生,只要主观上不是故意的,都值得原谅,且笔者在指出错误,提出修改建议时态度诚恳,语气温和,避免打击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
        综上,新时期,新要求,初中数学不再满足于知识与知识间的传递,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长远、全面的发展以及教学工作的高质高量。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上述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雄.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考试周刊,2017(11).
        [2]杨秀东.新课改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策略刍议[J].考试周刊,2016(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