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辉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地铁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快速交通手段,适应绿色出行计划的需求,逐步发展为大城市的重点交通工具类型,也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有助于减轻城市交通的运行压力。地铁的建筑设计是决定地铁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新时期下国家要关注地铁建筑行业的设计要点与技术要点,通过高效的方式健全现有的地铁建筑结构体系。针对西南地区而言,地铁建筑的设计技术要点也十分关键,需要落实地铁建筑的设计方案,加强地铁建筑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地铁;建筑设计;要点
1我国地铁建设现状
我国地铁的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地铁的工程建设上,对地铁建筑设计的关注相对较少。总的看来,部分地铁建筑设计与地铁的整体规划相脱离,割裂考虑人—设施—环境的相互关系,造成各类设施之间相互脱离、设施与地铁环境格格不入的局面。此外,经实地调研,我国不同城市的地铁建筑设计外观上略有“千篇一律”的风格,做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铁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与国外地铁站相比,缺乏个性与大国特点,不得不让人深思。
2地铁建筑设计思路
2.1合理布局线站位
地铁建筑,尤其是地铁车站,合理的线站位规划布局需考虑站城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在城市形态上,车站与建筑之间、建筑与城市之间,形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如叠合、共建等。在城市功能上,各类功能组群不是非此即彼的独立存在,而是高度复合、融汇及开放的,站城一体化发展是当代城市解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资源紧张的矛盾的必然趋势。
2.2聚焦站本体建筑设计
地铁建筑从车站组成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主体建筑部分,二是附属建筑部分。通常建筑设计工作“先主体后附属”展开,主体建筑设计思路以解决车站安全、经济、适用等实际功能为主要出发点,更多地聚焦车站的内部问题;附属建筑设计思路以解决车站附属使用功能为主要出发点,还需满足出入口与城市周边的整合、连接关系,更多地聚焦车站的外部问题,此阶段利用建筑平剖面图、详图进行研究和表达。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具体的地铁建筑设计工作,始终是要以依据城市规划、线位规划为前提,符合规划需求与定位,同时也需要对规划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才能够呈现满足城市发展、符合时代背景的地铁建筑,因此,重视规划引领、强调建筑设计,两者是相互依托与促进的协同关系。
2.3重视立面造型及装修设计
地铁车站作为大客流的重要交通建筑,常位于地区的中心区位,且具备较高的开放性、共享性等公共属性,地铁地铁建筑设计立面及装修设计是影响其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因素,较理想的设计效果能够提升地铁车站成为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给予乘客舒适便捷的环境体验。因此,针对立面造型和内部装饰而言,首先,地铁车站要具备一定的自身特点和辨识度;其次,还需要兼顾其他城市景观,不要在城市景观中显得突兀、不和谐;再次,应将城市风格和文化内涵融入设计之中,立面及室内装饰的风格一方面需要与城市环境与文化相匹配,体现城市精神与风貌,避免地铁建筑功能重复;最后,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材料,兼顾经济、美观及节能环保等因素。
3地铁建筑设计的技术要点
3.1站址站位的选择
在满足线路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地铁站的选址是基于对近远期客流的分析、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在条件允许下,车站建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方便乘客使用。分析相应规划、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其他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技术分析和比较,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运输的作用,并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它具有合理的分工与城市其他运输工具的互联互通,从而达到缓解城市交通紧张,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水平,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目的。
3.2地铁车站结构
选择长条形的地下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对于整个地铁车站施工来说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地铁车站结构形式能够保证车站建设质量。在此基础上,由于国内地铁规划与城市规划多数处于同步推进阶段,导致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应考虑一定的包络性,结合建筑方案的规划布局,提前预留远期地下空间的衔接条件,从而避免后期对既有工程带来的改造与加固。
3.3出入口的设计
应考虑市民便民的措施,应根据疏散客流和相关规范设置出入口数量,同时要保证在每个公共区内,直接进入车站公共区的出口数应大于两个,对出口宽度设计,应根据客流控制时期或远期分向旅客乘以1.1-11.25的高峰客流系数,通过计算客流疏散得出确定的情况,同时满足国家及地方标准。对于出入口分布的情况,需要根据车站实际状况来确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旅客的换乘和便于使用。同时,各站台、楼扶梯、检票口和出入口等人的通行能力也应相互匹配。在对站台公共区进行设计时,合肥基本选用侧式和岛式的两种,综合各因素选择相应的站台形式,增加公共区域可利用的空间,缩小站内设备用房建筑规模,确保旅客视野开放,同时综合考虑公共区楼梯布置方式,均匀分布楼梯、扶梯、垂直电梯布置,以方便旅客乘坐,并加快紧急工况下疏散。
3.4地铁建筑装修设计
地铁本身的旅客量较大,在设计地铁时一定要兼顾功能便利性、经济实用性,在提高相关装修性能的基础上,同时也促使现代文化的特色得以充分展现,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地铁旅客的审美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避免车站封闭空间对乘客造成影响,创造轻松、开敞明亮的乘车气氛,为广大地铁旅客提供较好的服务。柱子、墙面应采用装修标准化建造,地面铺设则以浅色花岗岩为主,但在条条的分割部位,应采用深色花岗岩分割,从而在地下空间中最大程度上消除压抑的感觉。同时,还需要重视车站内装修空间的设计,确保与周边环境协调,从而增加市民满意程度。
3.5地铁车站客流分析
有针对性地分析车站的换乘客流,是实现换乘功能最优化的关键要素。部分乘客来自线路换乘,大多数会倾向台到台换乘方式;另一部分来自地面乘客流选择入口和出口进入地铁站,并选择另一条线路行驶。因此,换乘节点的规模和乘客的出行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换乘站的功能。最大限度避免客流的交叉,尽量将客流向单一方向移动,以此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地铁换乘的功能性。对车站客流深度分析,能从根本上设计出满足乘客需求的换乘方式。
3.6车站功能性设计
为乘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换乘服务。地铁车站在设计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客流的安全性、管理的科学性,要实现的目的是车站的运行和换乘功能。创造能满足旅客各个方面需求的高质量服务。统一施工标准是施工期的重中之重。进行统一的管理运行,这也是车站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必要对站点类型进行综合设计,并注意站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追求运营管理多元化的同时,还应将地铁标准的不同特征纳入研究范围。因此,在车站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设计下,地铁车站的形式也可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结语:综上所述,地铁建筑设计技术要点研究课题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地铁建筑设计不仅可以节约人们出行的时间,还可以带给人们良好的出行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的质量。因此新时期下,建筑行业要给予地铁建筑设计高度重视,依据国家经济实际水平和人们对地铁交通工具的实际需求,切合实际地落实地铁建筑设计工作,充分适应现代化建筑的理念,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前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嘉文.地铁车辆段的综合楼建筑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2):230-231.
[2]王荻.地铁建筑室内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初探——以无锡地铁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7(52):247-248.
[3]吕艳莹.浅谈地域文化与地铁建筑的融合设计[J].门窗,2017(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