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刚
15010219771023****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技术的追求愈加显著,这给对建筑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而这逐渐成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诱因。在这一形势下,促使建筑行业与生态自然环境协同发展愈发关键,成为我国建筑生态设计的核心。在生态文明视域基础下的建筑设计,指的是在不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基础上,促使建筑内部空间长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及工作需求。文章对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方案
引言
新时期背景下,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也愈加紧张,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随着国家建设速度的加快,工业生产环境污染程度愈加严重,而生态环境也遭受破坏,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愈加频繁,对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应给予生态建设与建筑行业必要关注,基于生态文明视域完成建筑设计,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不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1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应用原则
①功能性。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结构设计属于非常重要的应用内容。在建筑结构体系不断成熟的背景下,目前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功能属性也有了新的要求。对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时,不能局限于建筑结构的基础属性,如居住属性、办公属性,而且对于建筑结构的其他属性内容也需要进行重点关注。例如,在保证基础属性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外观的美观性进行拓展,而且还需要适时拓展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高建筑结构使用的可靠性。另外,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不能忽略基础属性的加强工作,如结构受压能力、结构刚性强度等,在此类基础功能强度设计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功能施工方面的拓展。②安全性。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安全性一直都是排在首位的应用原则,这也是基础的结构设计要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其可以分为设计方案安全性和施工过程安全性两方面内容。在设计方案安全性方面,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方面需要从安全使用性能的角度展开,合理搭配不同应用结构的应用类型。同时在整体结构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明确标注出各类结构的相关参数,并对设计的结构进行多次验证,从而确定最优化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严格遵照既定要求进行结构施工,结构的实际施工参数需要和设计图纸上的准确对应,若需要对其进行施工变更,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应的申请流程进行操作,及时更换施工图纸,从而有效提升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实用价值,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技术
2.1建筑绿色设计技术
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与可持续观念的发展,打造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一大追求。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属于承接人和自然环境发展的理念,利用比较专业的技术方式,要根据现实的能源以及资源的要求基础之上来加强建筑绿色环保的效果,以此给人民提供比较舒适的生活。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不同位置的朝向有全面的了解,根据该城市地区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的情况,综合自然光源的效应进行科学的分析,注意建筑水平面与太阳之间角度的关系,根据日照时间长短进行夏季的遮阳处理。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增加保温设施,提高墙体稳固性,从而在降低建筑能耗的同时保证人们正常的生活所需,为人们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
2.2原生自然能源利用技术
①太阳能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可将太阳能应用于其中,以达到采暖、干燥和降温等目的。一般情况下,可利用窗户集热板构建太阳能资源系统,即由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空气导管、风扇以及蓄热装置等构成,确保太阳光能向热能更好地转化。②地热资源的利用。地热储备量相对丰富,而且污染较小,所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愈加普及。在东北地区,大部分建筑开始引入地热供暖,对传统暖气供暖方式予以取代。③中水利用。
中水处理及雨水回用系统,方案设计中的景观水体,雨水收集系统与小区内景观水体有效结合,优先利用自然生态方式收集、处理、储存、利用。利用雨水收集技术,减少生活用水。结合地块规划完善的地面雨水、建筑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因地制宜合理设计透水铺装地面,采取雨水入渗措施,有效降低市政雨水管网的负荷,提高净化和观赏功能。“海绵城市”在中、小重现期降雨情况下能够发挥渗透、积存、净化、回用雨水的作用。在较大重现期降雨甚至超标准降雨情况下,应当具有应对洪涝压力的压缩、回弹、恢复能力。建设“海绵城市”应先增强其“弹性”。④建筑再利用技术。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可更好地实现环保目标,建筑再利用技术通过对既有且可利用资源的使用,不仅具有环保效果,而且节省人力物力与财力,成本支出显著降低。
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方案
3.1将生态化与建筑设计结合
如果想要保证建筑设计方案更具生态化,应该积极了解建筑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特性等,并将此作为核心基础,积极地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建筑工程无论是在设计、施工以及应用环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应用能源与资源,而这个动态特性,可以促使建筑物自身和其周遭的自然生态环境从始至终维系着紧密与不可或缺的联系。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时,应该将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以及应用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考量。
3.2将一体化与建筑设计结合
将一体化与建筑设计结合,不但包含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还包含当前与未来的一体化。建筑工程设计者应该在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基础上,应该最大限度地达到使用者对建筑物的生活需求以及应用需求等。因为自然生态景观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性,还能有效提升环境效益,所以建筑设计者应该对自然生态景观进行精巧的设计,从而达到自然景观间的科学衔接,最大限度地尊重建筑工程所处区域的区域特性与文化特性。除此之外,还需要把建筑物当做有机生命体的其中之一,并将这种生命体与建筑物周遭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
3.3将人性化与建筑设计结合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需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保证建筑整体的性能时必须要符合当地的习惯风俗。同时应该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而这些配套服务的设施完整与否,能够直接影响用户的居住水平,所以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活服务设施来保证用户的使用需求。通过配备相应的运动场地、商业活动、网络服务等配套功能可以提高整个住宅建筑设计的水平,也能够让整个住宅建筑具有更高的升值空间,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社区服务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社区服务,,设计过设计过程中加强智能化的设计理念。例如通过打造智能型的住宅建筑,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为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合理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即可不断增强建筑设计的发展,对人类生活、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认知,更好地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仇博.生态文明理念下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8):953.
[2]盛建华,万永智.徐州市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经验[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2102-2103.
[3]路征.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土建筑再生设计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