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江西省瑞金市井冈山小学 江西 瑞金 342500
【内容摘要】作文是生活的缩写,是生活的文字化;作文,又是自我认识或感情的文字载体,鉴于这种认识和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走进苏区本土文化特色,学会观察生活、走进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有效地进行学习。
【关键词】:作文教学 苏区文化 探究性学习
瑞金是著名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而我校恰好地处瑞金绵江河畔,多年来有浓郁的苏区文化气息,云龙桥、红色旧址、客家文化生活都是很好的习作素材,生活与作文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思考生活,赋作文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认识水平增强作文创新能力。与苏区文化融合的生活作文着重强调在生活中作文,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这样学生学会了表达,也对苏区本土文化有很好的传承。
一﹑作文教学生活与苏区文化的整合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重技能训练轻自由表达,这导致作文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这种没有实践、没有体验、没有情感的写作让生活经验还十分贫乏的小学生苦不堪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这充分表明: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作文作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内容是血肉饱满、生动有趣的,情感是色彩斑斓的。写作应该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快意之事,而不是搜肠翻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之事。
二、作文教学与苏区文化的联系
文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它也离不开生活。新课标也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可以说,作文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了解、观察、感悟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学会做人,才能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编制红军鞋、参观云龙桥、看田间绿草,听林中小鸟啾啾,写封信,写张请假条等都表明作文需要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取材。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一)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体验也肤浅,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大自然神奇美妙,一切都在他们身边,只要他们稍微留意下就可以积累多种写作素材,当今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苏区文化,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是否丰富直接影响了学生这篇作文的好坏,因而关注社会生活是学生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里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生活文化中的体验。作为教师应该给多点学生自由,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各色各样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比如说,可组织学生开展“打扫云龙桥”、“清明祭扫”、“红都小吃”。“蜡烛熄灭”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升华学生热心助人的情感。我们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放学后给街上店铺的招牌找错别字,找出越多越好。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发现了很多店铺的招牌或者名称都是有错别字的,这不但巩固了学生的识字基础,而且使学生多了一份对生活的关注。
2、大自然中的体验。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比如说,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群”、“走进春天”等活动,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郊游的形式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参观、玩耍,获得了大量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第一手材料。这种开放式作文教学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在体验中形成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
(二)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开展校内活动是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生活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我们都知道学生课余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课间的十分钟往往只能解个上厕所之急,加上学习的重担,读书的孩子往往失去应有的童真与活力,为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师在校给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教师也能参与其中。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感受会特别深刻。教师把学生引进一个广阔的空间来进行作文教学,不必刻意只要乐趣,能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就成功了。这样的作文课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
三、主要措施
(一)选择生活素材。
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要开展尽可能多的异彩纷呈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把用眼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知道,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它源于生活,又提升生活。选择了生活素材,不需要经过老师过多的指导,学生写的作文就已经很生动有趣了。
(二)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自评、自改作文
作文水平的提高,光靠多写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修改的功夫,这是铁的规律。大家知道,文章写成后,从标点、字词、句子、修饰、表达到材料中心等都需要推敲。文章的每一个零件都不能轻易放过。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指导修改作文除了让学生修改有无错别字;标点是否准确、富于变化;语意是否通畅,上下文是否连贯等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忆生活场景,多想几遍。想一想:字词用得自然贴切吗?表达有创意吗?叙事是否完整吗?……诸如此类。边想边改,边改边想,必有好处。
四、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由于我校原有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之本课题组的研究者多是一线的语文教师,虽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理论素养相对较薄弱,对苏区文化也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因此,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加之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所研究的方式方法等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必然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导致研究的取样和总结都难免有不够准确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那么生动,作文水平还不够理想。又由于这一课题本身是一个内涵较广的课题,难于毕其功于一役,尚有许多问题还需继续研究和探讨下去。因此,“走进与苏区文化融合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实践推广,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将成为我们今后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相信,教科研之路我们还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