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勤文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牙城中心小学
摘 要:如果学生可以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如何创造知识,那么他们将能够更加牢固地记住和理解知识。尤其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和理解能力处于最低水平,因此在向小学生提供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应用
为了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他们需要意识到先主动寻求知识,而不是机械地等待老师讲解。学生学习本质上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只有提高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产生。知识是从生活中诞生的,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低,他们对游戏活动很感兴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个现实的情境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大大有助于小学生的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一、培养学生积极寻求知识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必须首先意识到他们正在积极地探索知识,而不是机械地等待老师进行教学。
例如,在数学应用题关于小数除法的内容中,如果出现除不尽的时候,应该如何回答,好比“一个笔记本2.5元,妈妈给了你13元钱,可以买几个笔记本?”这样的数学问题时,如果教师直接根据生活实际说出应该怎么回答时,就失去了教学效果的探究过程,学生在出现同样的问题时,就不会作答,甚至脱离实际,完成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
又如,在“测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毛线。而后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可以拿起手中的毛线来测量一下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在测量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得到的数据可能不是整数。继而,教师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我们如果要准确地呈现测量的结果,但是测量的实际长度又不是整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通过问题情境的导入,一下子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也能得以激发。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对数学课本的测量,并将最终测量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待学生测量完毕后,可以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很多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果: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毫米”的概念,展开重点知识的学习。
二、创建一个现实的情境,以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
知识是从生活中诞生的,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低,他们对游戏活动很感兴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个现实的境界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大大有助于小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的产生。
比如在“角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学习环境出发,让学生从教室环境中对角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让学生对日常学习环境进行探索。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各类物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引导出学习中常见的黑板、桌椅等物品都有角度,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在进行《表内乘法(二)》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数青蛙”的游戏,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为熟练地应用乘法口诀展开计算,进而为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升打下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合作与交流的空间
为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于发展需要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合作和交流,这是因为学生只能在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的真实含义,没有思想空间和动手活动,学生将无法体验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因此,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合作与交流的空间,以便他们可以在该空间中探索、发现、创造和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学到《图形的变化》这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教学命题巩固学生认识基础的图形,让学生们动手进行剪纸。首先为学生们准备白纸、剪刀与胶水等等,让学生们在纸上对折成线,在这条线左边画一个图形染上颜色,之后对着按下在另一边也出现了图形,问“这两个图有什么特点?”“像在照镜子一样”,这便是“对称图形”的特点。或者教师还可以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在纸上剪下对称图形的剩余部分,并且将剪下来的图形打乱,让学生连线每个剪纸缺失的部分,学会观察图形的特点找到变化规律。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今后每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明确自身的责任以及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
四、注重学生对应用数学的认识和能力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高度应用的科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学生可以在应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元素的利用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假设一瓶饮料3元,一袋辣条2元,让学生计算购买一瓶饮料加两袋辣条需要花费的价钱。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可以在提升学生兴趣与计算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对人民币知识有一个更为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又如,在进行百分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以下例题“已知商场搞促销互动,某一种商品已经连续降价20%,现在的价格为144,求商品原来的价格”,如果学生按照正常的思维进行解题的话,不容易获得解题思路。因此,该题可以采用逆向的解题思路。其解题口诀为:单位一知道用乘法,不知道用除法,多加少减。逆向分析的过程为:先求第二次降价之前的价格,即单位一未知,用除法、降价为“少”,用减法,因此该过程的列式为:144/(1-20%)。下一步得出分析仍然采用“除法,减法”的解题思路获得原价格。由此可见,逆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获得答案,该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五、结论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科目,随着学生对它兴趣的增强,就会对它也产生深深的兴趣。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因此,我们的老师从设计每节课和每项练习开始,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实现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惠芬.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教师,2015(31):64.
[2]刘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9(29).
[3]杜晓辉.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思路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