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化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探微 ——以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3期   作者: 薛瑞华
[导读]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薛瑞华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河曲中学 山西忻州036599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随着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断被修订,这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下语文课程出现了教学理念传统陈旧,以讲授为主要传播模式,忽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智力开发等问题。将县域文化资源与语文课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当下语文教学的难题,也可以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属性,使学生联系生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提高汉语言的使用率,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实现研究式学习。
        本文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主要谈谈将县域文化资源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后的细微收获。
        一、县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对联知识时,通过研读课本,学生仅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撰写对联的能力几乎没有。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本县的古迹对联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们兴趣高涨,不但收集了对联,还有本县名胜的图片展示。教师挑选了几副对联,和学生一起探究了对联的特点,如护城楼顶照壁石刻联:东有青山护千载,西得黄河保万春。学生迅速了解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并兴致勃勃地自己动手改写。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出示了一条上联——文笔塔下育英才并要求学生对出下联,很快就有学生对出下联——黄河岸边成栋梁。利用每日常见的景、物,拉近了生活与语文课堂的距离,消除学生的排斥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揣摩语言,使用语言。
        二、县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苦于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而利用好丰富的县域文化资源,既能弥补语文课本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转变学习语文的方式。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板块的《汉字的起源》时,有学生不懂何为会意字,教师口头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方言里“圐圙”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土围墙围出的范围。教师又问:那你们知道这个词怎么写吗?学生都面露难色,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答案,学生议论纷纷,终于明白了会意字的意思,也领悟了汉语言的趣味与生动,立刻做了笔记。学生表示以后的生活中会更留心观察我们的语言,多思考多积累多使用才能学好语文。将县域文化资源融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以致用,学生自然会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三、县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能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在讲授散文知识时,讲解的例文《河曲老糜米》来自校本教材散文单元,学生表示对这种作物感到陌生,教师提示他们这种作物做成的饭是河曲特色,几乎作为家家户户的早餐,学生马上意识到是河曲的酸粥,对文章感兴趣起来。在了解了文本内容后,教师对“糜米”的知识进行了补充:糜米是五谷之一,有五千多年的种植历史,酸粥是宋朝时百姓躲避战争的产物。学生了解了本地的悠久历史,了解了藏在糜米酸粥里的苦难情怀,不仅表示要重新认识每日熟视无睹的糜米酸粥,更表示对家乡的历史、家乡人民不屈的精神敬佩起来。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有真实的参与感,有切实的收获感,将县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正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县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能引发学生共情,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在小说主题探究专题课上,学生对小说有多个主题感受不深,教师引用了校本教材小说单元里的一篇小说《充当红娘的鞋垫》,故事讲述了一位入伍军人收到一双鞋垫,被鞋垫的巧思吸引寻找鞋垫制作主人的故事。小说以我县真实发生的故事为原型,有赞美军人为国建功、赞美女性勇敢独立、赞美军民鱼水情等多个主题。学生读后觉得小说内容亲切语言通俗易懂,仿佛是身边长辈的故事,很快就整合出了小说的主题。教师此时展示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引入了近期出现在作文时评里的“半条被子”故事和“红色基因”元素。学生发言表示通过这两则故事,在和平年代也懂得了什么是“军民鱼水情”,学会了“以小见大”,并表示要记住历史,崇尚爱国英雄,传承红色基因。
        将县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能使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思维方法,体会情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将县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也可以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有特色的课程;使教师能把握时代新特点,利用新技术、新资源建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推动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
        本文是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县域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影响与研究----以河曲县为例》课题(编号:TJZX-19102)的研究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