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商小丽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研究成为一线教师重点话题
        商小丽
        宁夏回族自治区 石嘴山市第二十小学    753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研究成为一线教师重点话题,因此本文将基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为主题,通过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设计比赛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一步达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质量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何为有效课堂,简而言之,不是指的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完成内容或者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的学生有没有学到或者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低迷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再认真也是归为无效教学。这样学生学习过程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正向的学习反馈,循环往复下教学自然是高消耗、低成效的结果。为此,本文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感悟基础上,立足以学生为教学本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相关教育从业者提供理论性参考与现实性依据。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条件,教学目标作为一堂好课产生的出发点与最终点,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正确走向。只有当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自身的知识认知水平,才能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反之,过高、过低的制定教学目标,都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第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最近发展的需要掌握,对学生学习的认知逻辑把握准确,对不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有着清醒认识,只有当教师全面深化的了解学生的综合学情,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第二方面,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有着客观化的深刻认识,能够清晰把握教材编著者的教育述求,同时也能够主观性的认识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性,进而在自己灵活掌握教材内容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相关的教学目标,能够渐进性、合乎性、系统性的制定课堂完成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证,也是对有效课堂构建奠基发展基础。只有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促进教师提出更加多元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服务预设的教学目标,从而将为事半功倍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开端。例如,在制定《角的初步认识》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的分析上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在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其次,在学情内容的分析上,“角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二年级的孩子虽然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鉴定此,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2. 结合直观操作活动,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并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3.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在这样对教材、对学生基础掌握上,提出的教学目标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也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顺利高效的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从而为一堂好课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具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将会更为突出性,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向抽象化思维转变的初步发展期,自身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控制能力,虽然对知识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不够持久化。同时在小学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基础学科而言,它是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代表,这对于刚刚迈入学校大门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学习的挑战。但是教师有效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声光影像的教学优势,能够将传统文本静态的知识表现转变为动态立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这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进而对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建立具有积极性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发展有着培养性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根据相关数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具来提升课堂教与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一课中,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基础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够真正认识、发现轴对称的美。那么为了提升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提前制作课件内容,课件内容以学生已知生活经验中,选择具有抽对称特征的事物,然后通过具体、动态、直观、形象的展示中,提升学生对抽对称的理解。如:开课导入上,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基础上,为学生呈现出游乐园的相关视频,视频中有高高的缆车、摩天轮、小火车、滑滑梯、飞机,还有地面上小朋友放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蝴蝶、有蜻蜓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这里面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然后师生互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与老师共同寻找游乐场中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开展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的介入上,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下将会有效带领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抽对称图形,从而自然大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比赛教学过程
        小学生天性好动不好静,生活中游戏是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故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学习特质上,有效结合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性,从而对教学效率、对学生数学兴趣都有着促进性教育作用。例如,在单元复习课堂中,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上,教师可以开展“小组竞赛——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首先为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人员结构应该基于“一优二中一后进生”的标准划分,这样不仅保证竞赛的对抗性与公平性,也将推动学生之间具有相互能力补充、相互学习积极带动的效果,提升小组竞赛教学模式的质量。其次,教师应该基于竞赛的组织者、出题者、裁判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不同的“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以及加减法混合”等题组,然后以两组学生竞赛抢答赛,各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不同的抢答机会,这样在其他学生观看小组竞赛中,也能够积极性备战,提升学生全体的参与性。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抢答过程的表现中记录不同学生的表现,这即是作为小组胜利的判断标准,也是全面了解不同学生对新知掌握的深浅程度,进而更好地开展补充性、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与学效率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以生为本的教学角度出发,才能推动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创编更多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的教学方式,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有效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许霞.从“低效”“无效”到“有效”的转变——关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些许思考[J].华夏教师,2018(30):56-57.
        [2]施娟.基于儿童视界的低年级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30):79-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