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眉山 62086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的建造模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具有节省施工工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施工、构件的工业化生产质量易控等优点,逐渐引起大众的关注。然而,现阶段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仍存隐患,会增加施工的风险,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对一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对预制装配式建筑加强管理,做好安全风险防控。
关键词:装配式;风险;规避措施;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各项基础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取得了长效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较多使用的是传统的现浇式钢筋混凝土的建造方式,而这种建造方式有以下缺点:较高的建造成本、较高的原材料消耗、环境污染较严重、建造工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1]。因此,一种较新型的建筑建造模式——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据统计,建筑工程项目的自身稳定性得到很大提升,同时还能使得现场施工班组人数减少约9.5%,装配式建造安装过程中的废弃损耗减少56%,建造时间节约20%,使得水资源的节约量为41%[2]。所以,对建筑业的建造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推广绿色建造,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概述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以各种预制混凝土构件(包括楼板、墙板、楼梯等)为主要构件,经现场装配、连接,部分现浇而形成的混凝土结构,其主要特征有:
(1)预制构件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缩短。
(2)模具和生产设备可重复使用,耗材少,节约费用和资源。
(3)不需要夜间施工,减少了夜间照明对环境的生活影响,降低了光污染。
(4)施工现场的施工工人投入相对减少。
(5)提高了机械化操作程度,缓解了机械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6)预制混凝土构件不采用湿作业和减少现浇混凝土现场浇筑,避免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各种湿作业的操作工具不需要清洗,节约用水,减少环境污染。
(7)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建筑材料运输、装卸、堆放、控料过程中各种车辆行驶引起的扬尘减少。
(8)预制构件采用吊装装配工艺,避免固定泵产生噪声;模板安装、拼装时,在工艺上避免产生噪音[3]。
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全过程的风险
2.1决策阶段的风险
由于针对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以及相关的项目审批制度不明确,导致装配式建筑的决策准确性受到影响。
2.2设计阶段的风险
设计阶段的风险主要有:相关的设计规范的不完善以及设计人员普遍缺少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经验,设计人员目前做的较多的均为传统现浇式结构的设计,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经验不足;设计人员没有考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预制装配式构件较多[4]。
2.3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运输阶段的风险
构件的生产和运输的风险主要有:构件的制作及质量验收标准不够明确;在构件上预先留置的孔洞的位置和形状尺寸欠精确;在构件的运输过程中,防护方面做的不够,有待提高;构件运到场地后的堆放不规范。
2.4施工阶段的风险
施工阶段的风险主要有: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缺乏装配式施工管理的经验;从事吊装作业的工人经验不足,技术操作不熟练;对于现场的构件堆放不规范,现场保护措施不到位;构件吊装过程吊点钢筋被拔出的现象较为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是预先埋置的钢筋过短或者是混凝土的强度不符合要求、或者是运输过程中设备超载装件导致预制构件将设备损坏;施工阶段的风险还有吊装过程中的坠物落下砸伤人员;现场的吊装机械设备的用电安全,比如施工现场各种电线杂乱堆放,电线老化引发触电事故等;构件连接处的钢筋出现腐蚀以及灌浆质量达不到要求的现象。这些情况在现场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5]。
2.5运营阶段的风险
运营阶段的风险主要有:相关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装配式建筑的管理经验;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项目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广大民众对该类项目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
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风险规避
由于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范和制度不够完善,故建议政府鼓励管理和技术创新,鼓励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实,减少烦琐的手续以及审批的办理。对于项目的设计人员、负责人等直接相关人员,有必要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加强提管理人员现场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负责人要建立健全的装配式施工的管理制度,对项目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包括关键线路安排的是否合理,安全文明施工费用的投入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信息管理系统是否调试完备等。另外,现场施工工人的管理尤为重要,针对各专业的施工人员应进行装配式专项培训,持特种施工证件才能在现场施工作业,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方案进行施工;增强施工人的安全意识,主要措施有:加强安全技术交底;重视施工脚手架的搭设、高空作业的工人要牢记安全准则,做好各项安全保护措施;同时监理人员应对现场采取信息可视化进行实时监控;在重点吊装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对构件的准确起吊和精准安装指挥,根据吊装构件的部位、重量,起重机械的力臂范围以及主钩位置选择正确的吊装设备;加强防风绳的设置措施、及时清扫积雪,防止打滑,设置避雷针,构件堆放场地保持平整、无积水、构件周围做好防护措施。
加强建筑信息模型——BIM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使用,BIM技术可以运用到多个方面:设计:项目的各参与方要对重点工程进行深化设计,进行碰撞检查,出具专项方案,主要有:构件相关信息、安装说明、详图及补充说明、施工工序指南等;施工:可以进行可视化施工、对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以及构件堆放,施工人员进行信息化系统管理,动态进行技术交底等,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运营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人员的理论和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管控好各个环节,将各类风险降到最低。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还不够稳定,处于需要积累经验的阶段,要面临的挑战较多,要改进完善的方面也有很多,但总体来讲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和发展能给我国建设领域带来多重机遇,因此就要求项目的各参与方必须重视安全风险管理,针对当前出现的隐患,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相信我们能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多方面的改革、创新,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美霞,武振,王洁凝等.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造方式节能效益与碳排放评价[J].建筑结构,2015,(12):71~75
[2] 潘雨红,张珊,孙起等.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与传统砌块外墙的直接成本对比分析[J].施工技术,2014,43(3):30~34
[3] 史珊伊,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5):144
[4] 佟妍,吴宇彤,王若冰,路海峰,刘心宇,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风险分析与评价[J].科技视界2020,24:78~81.
[5] 王祎炜,装配式住宅项目施工风险识别及评价[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