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理念下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2月   作者:李颖群
[导读]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是有智、有趣的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通过加强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智慧频闪、妙趣横生。只有教师科学的“引动”、学生真正的“自动”、师生合理的“互动”;“三动”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好之、乐之”的最佳教学效果。

天津市民族中学  李颖群  300131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是有智、有趣的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通过加强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智慧频闪、妙趣横生。只有教师科学的“引动”、学生真正的“自动”、师生合理的“互动”;“三动”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好之、乐之”的最佳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其达到“全面动起来”的程度呢?在具体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善于进行立体思维
        常言道:联想是思维的纽带,想像是思维的翅膀。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端。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感悟自然,进行思索。以不同的着眼点为突破口,使学生的目光全面、立体的看待问题。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获得审美的愉悦。由大自然中水的千变万化,可以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而感悟到大自然的壮观;可以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而感悟到大自然的气势宏大;可以联想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从而感悟到大自然的伟力;可以联想到“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从而感悟到大自然的豪气;可以联想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而感悟到大自然的宽广;可以联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从而感悟到大自然的秀美。在进行《我喜欢??????》的习作时可以这样练笔:
        我喜欢在薄雾缭绕的早晨,看天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
        我喜欢在热浪炙人的中午,听树林里此起彼伏的蝉鸣;
        我喜欢在蛙声震天的月夜,嗅田野里迎面扑来的稻花香;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丰富了感性认识,加深了理性理解,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追求新奇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在对自然的感悟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对语文学习情趣盎然。
        2.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乐于进行延展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发现的问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顺势引导,要善于把学生的求知欲直接激发到思考的制高点,然后经过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好。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词时,一位学生提出:这首词中,作者怀古论今,一口气提到我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五位封建帝王,为什么用一个“惜”字来领起,而不用“忆”、“恨”、“笑”这些字呢?我觉得学生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经过一番认真地思索的,当即要求全班展开讨论。我引导他们一一比较,辨析“惜”、“恨”、“笑”四个字的内在含义,仔细体会作者用字的深意。


最后获得比较一致的认识:①用“忆”字,平淡;②用“恨”字,感情太偏激;③用“笑”字,感情太傲慢; ④只有用“惜”字,笔调才委婉曲折,含蓄风趣,既肯定了这五位封建帝王的历史地位,又公正地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和不足,极有分寸,恰到好处,表现了诗人评价古人的态度与伟大气魄。
预习《出师表》一文,学生提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消极的明哲保身,回避现实呢,还是积极的愤世嫉俗,不愿同流合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句式的重复,还是两种说法各有含义?这些问题正是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活跃的表现。学生们的发现、思考、探求,常常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思想的闪光。我们教师在进行点拨时,应当很好地抓住它,即使是十分微小,也不应该忽略掉。
        3.引导学生审视现实,勇于进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个人的独特见解。这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会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变换一下角度,效果会大不相同。这种思维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在对寓言“滥竽充数”多角度地提炼论点时,学生充分发挥,提出许多观点:从乐师与南郭相安无事,想到对不正之风要敢于揭露;从齐宣王爱听合奏,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之流的温床,必须铲除;从南郭先生偷偷溜走,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从南郭先生露马脚,想到人应该有真才实学。又如“东施效颦”这个古老的故事,历来用以讽刺那种机械地学习别人的做法,但要改变角度去认识这一事物,那还可以有其他多种不同的看法:①肯定东施追求美是正确的。②同情东施,帮助东施改正自己的不足。③指出东施的方法不对,应到美容院作美容。如“为仲永讨回公道”、“弄斧需到班门”、“自扫门前雪,无可厚非”、“不异想,何以天开”、“1+1=1”、 “打假?假打?”、“愚公:荣誉背后是悲哀”等等。这一系列论题,或者反弹琵琶,或者另辟蹊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别有洞天,使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将日益加强,开拓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可以更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
        4.引导学生拥抱成功,助于进行发散思维
        兴趣依赖于成功。有的学生因为问题的一个侧面答案精彩,受到老师的褒奖,进而努力思索、继续拓展,引申出各个角度、一系列精彩的答案。从此对语文产生兴趣,以致成绩一再提升。反之,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一条道跑到黑,始终未体验过多角度、多方面成功的欢愉,感觉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或者老是经受着失败或挫折的苦恼,那种学习的欲望也会逐步淡化和消失。为此我们可以开展竞赛、一题多讲、进行评比,时时鼓励、激励创新,让学生常能摘取到不知名但颇为自傲的成功小花。
        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成功常会导致另一个成功,多方面细心地爱护那些成功的小花,就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逐步进入一种乐学、爱学的境界。
        总之,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立体思维、延展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训练。这种“智趣课堂”状态的形成并非唾手可得,教师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当学生的思想趋于这一状态,求知欲望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才会卓有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做学习的主体”,才能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努力探索,“智慧、有趣、高效、幸福”的课堂至境将会时时出现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
[2] 刘青《让联想为你添翼》
[3]《写作要创新》
[4]王志强《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5]周志《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效应》
[6]谢红《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创造力的培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