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天津市和平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天津 300070
摘要:在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其后续的发展将会向着全方位的方向进行,特别是环境监测的对象和范围,将会向着更加智能化和精确化的方向进行改革和升级,使环保真正的实现智慧型发展。此外,环境监测在实施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引导,同时要需要公众积极参与到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环保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信息化;监测物联网
引言
在环境监测中完成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以及效率,也是高速发展时代必然的趋势。通过对一些制度的完善、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及建设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对建设工作进行严格的把关,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而早日实现环境监测全面覆盖的目标。
1信息化应用简介
在如今信息化普遍应用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在各大领域都必不可少。同样,计算机网络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数据共享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包括对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将数据结果及时反馈,以便于环保工作人员进行高效处置。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环境监测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优于传统的人工监测。因为传统的人工监测模式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较弱,也没有办法进行及时共享,监测的效率较低。而计算机网络与自动监测设备结合,能够进行24h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及时高效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在第一时间进行结果的共享,降低了传统人工监测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整个监测环节的效率。在传统的人工监测当中,因为需要监测的地方有可能非常偏僻,样品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抵达目的地,而且监测人员舟车劳顿之后,还要进行监测工作,人工监测的误差也比较大。而计算机网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监测中进行大力推广,能够节省人力以及物力,并且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让监测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
其中信息化建设中还有比较重要且技术含量较高的一项,就是生物技术。就是通过对生物在该环境的生存状况进行监测,以判断环境污染水平。其中的生物主要是该环境土壤和水源里的微生物,其原理就是对土壤或者水源的微生物的数量以及所具有的微生物的种类等的变化进行监测,然后根据他们生活的状态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该区域环境的质量,然后通过其被污染的程度进行分析,便于制定相关的对策。
其他较为常用的还有遥感技术,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卫星所获取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对所监测的环境进行目标体的获取,并且将所监测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数据相结合,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对所监测的环境进行判断,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这项技术的成本也比较低,并且能够对所要监测的环境进行长期的跟踪,也能够捕捉比较细微的环境变化,所以在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被广泛地应用。
2信息化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有关部门只注重业务量的需求,而忽视了整个信息化应用的初衷。其实将信息化应用在环境监测中,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更多的是通过信息化搭建的平台,将所监测的数据在平台上实现共享的目的,进而形成一个系统,通过数据的改变能够清楚地知道环境的污染程度,给出有效措施,进而及时做出调整,改善环境。但是现在部分部门只是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业务量的拓展,而忽略了系统的完整性,那么就意味着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系统的完善上面,工作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相关部门在工作时存在协调问题,缺乏沟通。在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技术建设时,其初衷就是实现环境数据的共享,所以环境监测所得到的数据可以为很多的相关部门提供便利。但是前提是相关部门要进行沟通,在沟通之后再进行相关数据的获取。
但是现在普遍部门之间都缺乏沟通,不能很好地将平台的数据进行共享,那么有些部门可能在工作时还需要重新对相关数据进行获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就是因为部门之间缺少沟通所导致的。
第三,在信息化建设后,工作人员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导致项目的工作进度延期。在信息化建设之后,很多部门来不及对老员工进行培训,当然很多老员工已经没有能力去接受这些新的知识,那么这对信息化的建设就会有很大的阻碍作用。相应的如果通过已有的信息为项目工程提供数据的话,那么数据的延迟对信息化工程的进度影响非常大,因为工程很多步骤的进行都离不开数据的指导,所以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也会因为传统监测工作的延期而进展缓慢。
3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首先,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并且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进行传达。对于信息化的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完善的制度进行管理,让各部门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将精力放在信息化建设上面去。业务需求量固然重要,但是要看到信息化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一味追求业务需求量而忽视了信息化的建设,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要注意技术化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新的理念去吸收一些高技术人才,为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还可以通过对老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举办交流大会、交换学习心得等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因为老员工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即使招聘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也需要人带着他们去实践和学习。并且通过制度考核等方式促进他们对技术的掌握,激发他们对技术学习的热情,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之后,才能更快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最后,就是要加强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设计时本身存在问题,将成为建设的一大阻碍。所以在项目进行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风险的评估,项目的动态管理与监测系统等,最大程度上降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让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
4智能技术提高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
现如今在物联网技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环境监测中也存在一定的应用前景。通过合理地应用物联网的技术,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及时和准确地对数据进行监测,一定程度上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同时物联网的技术可以通过充分的控制遥感以及红外的传感器等原件,实现对环境监测的效果进行持续的优化。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这项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具有的实际价值,在我国十一五期间,便建立起的四级的监控系统,污染源的自动监控就如果鞥呢合理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更加充分的对污染源的数据进行合理地采集和传输,使其对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作出合理地控制。并且现如今物联网的技术也在持续的优化和积极完善,比如在我国内蒙古地区的三位一体环保监测平台上,主要建立在物联网的技术基础上,能够更加及时地对污染源进行监控,其中也包括了在线监视以及工况监视等内容。同时在江苏,通过多个系统的集成技术完成了对太湖水域的实际监测,这项监测体系在建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环保理念中具有的价值。
结束语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各个行业的不断进步,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于环境所带来的污染越来越复杂多样化。因此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于提高监测的效率和能动性,促进环境监测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建泽.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J].节能与环保,2019(12):35-36.
[2]张杨.水环境监测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9(14):26-27.
[3]黄定东.新时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06):159-160.
[4]贺业菊.生态环境监测质控考核信息化分析与评价[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44(03):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