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然 陶傅宇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10)
摘要: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以及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倾向,其引起的并发症更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本文基于此现状,提出对高血压疾病的防控方法及药物选择。
关键词:高血压病;防控方法;药物选择
一、引言
高血压病是一种在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由于动脉内血压力过高引起,常使人体内心脏、大脑、肾脏等各个重要器官受到严重损伤,易引起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高血压病的病因
一是遗传因素,据统计,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有遗传家族史,父辈有患高血压史的背景,子辈患高血压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大;二是环境因素,长期处在高度神经紧张、压力大、焦虑、易怒、激动的情绪以及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或受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三是年龄因素,高血压的发病率与年龄成比例,年龄越高,发病率也越大,其中中老年的发病率较高;四是不良生活习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健康的饮食也会引发高血压,如长期熬夜、吸烟、过度饮酒、长期摄入高盐食物、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等;五是药物的作用,摄入一些激素类药物、镇痛抗炎药等也会导致血压的上升;六是伴生与其他疾病,例如过度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嗜络细胞瘤、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肾功能衰竭等都会使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
三、高血压病的防控方法
高血压的防控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方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对于未患高血压病的人群,针对这类人群应采取健康宣讲、知识讲座等方式向大众普及高血压病的诱因和危害等相关知识,通过改变通过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以达到一级预防的目的;而对于易患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一些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他们知识水平相对较匮乏,对高血压的病因也一知半解,再加之农村的医疗水平有限,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更应加强对高危群体及其家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宣讲,开展一系列干预措施,真正做到高血压的"三早"预防。
第二种是对于已患高血压的患者来说,除了要积极配合医生检查治疗,按时按量用药外,还要从心态、饮食、睡眠、运动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调节。
3.1减轻自身压力
高血压的诱因中,长期精神压力和情绪低沉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如果高血压患者减轻压力的方式是抽烟、大量饮酒或者吃不健康的食品,那么偶尔出现的压力也有很大风险导致高血压;对此,患者应从源头入手,花些时间认清楚产生压力的原因,例如学习、工作、家庭、金钱、地位、社会关系等,一旦明确原因,就可以思考寻找减少或消除压力的方法;如果无法完全消除压力,那也可以通过用更健康的方式面对压力。
3.1.1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认清自己的能力大小,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完成学习或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事情办好,不追求完美主义,学会释放自己的压力。
3.1.2积极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积极尝试用多种方法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向朋友或家人沟通交流吐露心声,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3.1.3转移注意力,学会放松和享受
每天花费20-25分钟来静坐和深呼吸,多进行一些令人心情愉悦的活动,欣赏歌剧、聆听音乐、回归自然、寄情山水,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陶冶处于最佳状态,以降低血压的波动。
3.1.4明确并避免压力源
如果自身明白压力产生的源头,或者明确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后,就应该尽量避开压力源,使自身情绪趋于平稳。
3.2健康饮食,合理膳食
3.2.1减少食盐中钠的摄入
食盐中钠含量过多是导致高血压的原因,进食过多的钠会造成高钠血症,使血液的渗透压增高,组织间水分透过血管壁进入血管,导致血管中的血容量增加,加大对血管壁的压力进而引起高血压。
3.2.2对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进行限量
平时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过多,容易使血液变得黏稠,流动性降低,血管壁弹性变小,脆性增加,造成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高血压,因此,患者要多加注意饮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食物为食,不吃油炸、甜腻、烧烤类食物,多吃新鲜的时令果蔬以及富含钾的食物。
3.3避免熬夜,保持充足良好的睡眠
经常熬夜会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等激素类物质分泌增多,造成心跳加速,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引发血管压力上升。
3.4加强运动,减轻控制体重
肥胖的人体内脂肪组织较多,堆积在血管动脉周围,使动脉外周阻力和血管循环量增加,心脏需要克服阻力额外做功,增加心输出量以保持外周血的供应,但这样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和动脉硬化而致使高血压的发生;而且据研究表明,如果体重下降5千克血压有可能下降几个毫米汞柱,因此对于过度肥胖的人群,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减肥,加强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瑜伽、游泳等有氧运动等都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四、高血压病的药物分类与选择
高血压的严重危害大都来源于心脏、大脑、肾脏以及血管的并发症,而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减少这些脏器病变的发生和死亡的危险度,临床工作者们也都将有效治疗高血压以及抗压药物的使用作为不断努力的方向。
4.1降压药物的分类
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几类。
4.2降压药物的选择
在临床治疗时,应充分评估治疗方案,用药应遵循合理有效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药物起始治疗选用较小的剂量,根据需要逐步增加至足量的原则;依据降压药物在血液中发挥降压效果的时间长短分为长、中、短三个效类,高血压适症患者的服药时间可按照药物作用时间来确定;长效药可以达到24小时稳定血压的效果,常用降压药有氨氯地平。中效药起效慢,有效降压时间约10至12小时左右,如依那普利;短效药降压效果快,有效降压时间短,一般时间在5至8小时左右,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时一定要遵循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要擅自更换药物或改变诊疗计划。
五、小结
高血压是慢性疾病,防控和预防高血压是一个过程,病人在诊疗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饮食、生活规律、合理运动,按照医生的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内服用药物,切不可过于心急,否则欲速而不达,治疗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参考文献
[1]薛琴,殷常青,沈玉娥.浅谈高血压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0):182-183.
[2]刘军香.浅谈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73-2073
[3]常怡勇.降压最好选用长效药[J].家庭医学(下),2012,(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