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防控价值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期   作者:马小娟 李美妮 王佩云
[导读] 目的:探究优化护理活动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
        马小娟 李美妮 王佩云
        甘肃省中医院  甘肃省兰州市730050
        
        【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护理活动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中的防控价值。方法:将我院96例(2018.03.22-2020.03.22)乳腺癌手术后应用PICC置管辅助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抽签方式进行分组,红签为观察组(行PICC置管优化护理),蓝签为对照组(行常规PICC护理),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相关血流感染总发生率为4.17%,对照组患者相关血流感染总发生率为14.58%,P>0.05,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感染人数更少,感染率更低。结论:采用优化护理活动对乳腺癌术后使用PICC置管辅助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其出现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几率,值得推荐。
        【关键词】优化护理;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乳腺癌
        乳腺癌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现阶段常通过手术、放化疗等方式进行治疗[1]。在众多化疗方式中,常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作为药物供给途径,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药物耐受性[2]。为使患者治疗情况得到保证,本文针对优质护理在该病症中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03.22-2020.03.22)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进行PICC置管辅助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本次研究在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后进行,入组患者均为女性,在了解研究内容后自愿参加,入组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48例)中,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5.26±4.73)岁;观察组(48)例中,年龄26-53岁,平均年龄(45.83±4.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PICC护理。护理人员同时应遵医嘱给予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观察、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
        观察组行PICC置管优化护理,具体如下:(1)建立专业PICC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并于正式工作前给予小组成员置管技术培训与考核。(2)小组成员需通过循证护理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预防CRBSI护理计划,包括手卫生执行情况、无菌操作、导管穿刺、消毒规范、辅料使用、专用护理包维护,以及无针连接系统、皮肤消毒、导管维护等8个环节。(3)对相应项目进行分析,检查出不合格因素,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可在科室内设置相关标语,并进行执行监督。皮肤消毒与导管固定方面,护理人员可通过查阅PICC资料等方式了解PICC固定方法、作用时间、并发症护理等内容;皮肤消毒则应由组长等进行一对一指导,提高消毒质量。静脉治疗操作前用大于10ml的注射器先抽回血,确保导管在静脉内,再使用10ml生理盐水进行正压脉冲式进行PICC冲管,判断导管功能良好,方可静脉治疗。每次完成输液、采血等静脉操作后立即用大于1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若需选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时,浓度为0—10个单位/毫升,导管维护的金标准以A(导管功能评估)、C(冲管)、L(封管)为原则,避免导管堵塞。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包括菌血症、败血症。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行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相关血流感染总发生率为4.17%,对照组患者相关血流感染总发生率为14.58%,P>0.05,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更低。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中,静脉导管给药是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主要方式。然而,大多数药物都存在毒性大、刺激性强等特点,因此,一旦出现药物外渗情况,会导致患者血管受到损伤,并加剧患者痛苦[3]。PICC置管方式,可以使化疗药物通过指定通道到达患者静脉,从而有效减少了化疗药物对患者外周血管的损伤[4]。但是,PICC置管技术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其患处距离PICC导管较近,十分容易出现导管堵塞或引发CRBSI等不良事件。临床中,导管固定不当、穿刺不成功、反复穿刺、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加剧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风险。本次研究中,对PICC置管技术进行优化护理,从而使操作流程得到规范,保证无菌操作,减少穿刺次数,从而使得患者皮肤破损情况减少,达到降低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几率[5]。比较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感染发生率可知,观察组为4.17%(2/48),对照组为14.58%(7/48)。因本次研究中样本数量较少,导致研究结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通过数据比较仍然可以发现,观察组出现血流感染的患者人数少、发生率低,情况好于对照组。优化护理活动在PICC置管技术中实施,在护理小组成员经专科培训,考核合格,科室制定静脉导管交接表,严格床头交接班,每4小时查看导管穿刺点、贴膜固定和导管的在位、通畅等情况,再次规范其护理流程与护理操作规,从而使PICC之置管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通过PICC置管优化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相关血流性感染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安全性与可行性更理想,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慧君, 翁宏华, 辛栋轶,等. 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0, v.37;No.225(05):55-57.
        [2]郑蜀芳, 张然, 蔡红卫,等.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敷料的应用[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 027(006):456-459.
        [3]韩娜,孟宪静. 肺癌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刊, 2020, v.55(09):122-124.
        [4]范彬, 黄芬, 张玉红,等.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9, 27(01):284-288.
        [5]周平, 韩兴平, 李雪红,等. 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028(003):421-4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