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加强工程周边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工程造成的影响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了保护水利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必要性;影响;保护措施
前言
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造福于社会,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包括对当地的水环境与水质、河道周边的植被的严重破坏以及河道功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等方面,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已经产生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1.加强水利工程周边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一直是许多国家、地区兴水利除水害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与此同时,水利工程技术进步的长足发展,也大幅增加了人类开发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强度,使得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水利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和综合性,在同一地区内的各项水利工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各服务目标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例如,我国已建成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配置等巨大综合效益,但同时也会引发水库富营养化及水华、水生生物生境胁迫、通江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等问题。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调控备受关注。在科学而理性地寻求水利工程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过程中,发展并推广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理念,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应用辩证思维看待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采取生态环保措施,通过工程、生物及管理手段等,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影响当地的水环境与水质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动脉,而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一旦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极其容易造成河流干涸、断流等情况,继而影响水生态系统。一直以来,水利工程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通过改造和控制河流,起到满足人们防洪和水资源利用,但是此举又会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的需求造成不利影响,施工过程中对各种废水、污水的乱排放会导致河道污染现象;水利工程的运行可能会导致水质下降、水生物难以存活等后果。
2.2河道周边的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与运行不仅会造成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还可能引起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不良后果,这不仅会危及当代人的福祉,还会危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全球生态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当前,部分施工单位在大面积栽种植被时忽视其所在环境中的土壤、地形、天气等客观条件,对植物的类型与数目进行盲目的引进与不合理的规划,这就导致植物存活率直线下降。其次,部分施工单位单纯关注植物正式栽培过程中的操作要点,而忽视后续更长久的植物与工程养护,这也导致植物大规模死亡问题。
2.3河道功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
一直以来,我国历史中建设的水利工程表现出功能单一的特征,其直接目的往往集中在防洪抗旱方面,对更全面的生态平衡、环境质量方面并未提出足够严格的要求,这就导致许多水利工程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口号被提出,人们要求建设兼具防洪抗旱与保护生态等多种功能的优质水利工程。如果河道长期得不到有有效治理,就会导致河道周边环境持续被破坏,最终引起严重的生态危机。
3.保护水利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措施
3.1树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为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政府部门与施工单位要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确保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成效。地方政府要让老百姓从思想上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自主宣传相关活动;让大家了解和支持河道治理等事业。除此之外,针对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方面存在的不合规现象,树立思想红线,从意识上提供开展环保工作的保证。
3.2完善相关的生态治理监管体系
考虑到当前不少单位存在污染生态环境问题,相关部门要抓好巡视整改,安排专业监察人员组成巡视组巡视,对相关企业的非法现象进行严厉查处与打击,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追责。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和巡河反馈问题等,加大督查力度,坚决打击河湖“四乱”,为建设一个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美丽环境而努力奋斗。在日常工作中,要扎实做好河道日常巡查、河流水域监控等工作,实现河道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3.3遵从自然规律以保护水利工程周边生态
当前,愈演愈烈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在不断督促我们加深对河流自然演变规律的认识——其中包括对水循环机理、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水与经济社会、生物、生态环境关系等等的认识。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要重视生态水利工程相关的理论的探讨与技术的创新,以此促进水利工程建设行业实现现代化转型与发展,使其具备更高的生态与社会效益,从此前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阶段逐步转向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与改善层次,最终打造更为优质的生态化水利工程,使其在更广泛的层面造福于社会乃至整个自然。
3.4建设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利工程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对其周边环境中各类生态要素进行全面分析,把握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对河道的纵向、横向流动及其相关变化规律加以研究,不破坏原来的河道系统;在建设堤线等工程时,要注意为河道预留充足的行洪空间,保证其泄洪能力保持较高的水平;也可以通过对河道天然形态、水流形态等进行优化的工程措施——包括带鱼道的水坝、缓坡、自然型护岸等,来维护整个河道的生态质量;除此之外,要致力于为生物营造适宜的栖息环境,如河床上设置深潭——浅滩、岸边设置沼泽湿地、修建半空砌石护岸、种植林草带等;要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工程材料,如当地产的木材、竹笼、石块等,可加大对工程开挖的表土回覆等的利用,避免全部采用混凝土等硬质不透水材料。
图1 水利工程砌石护岸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水利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措施,树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完善相关的生态治理监管体系,遵从自然规律以保护水利工程周边生态,建设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1]李世光,裴亮,张玲霞.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9):708,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