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陈萍
[导读] 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立足于初中生的具体要求,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法律意识的培养。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中法律意识培养进行相应探究,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符合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川省武胜县金牛初级中学校   陈萍

摘要: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立足于初中生的具体要求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法律意识的培养。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中法律意识培养进行相应探究,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符合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教学措施
        笔者当前所担任的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兼任八年级的法治心理健康辅导员,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辅导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学工作者就可以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加强对相关法治知识和道德素养的认知,从而实现法律意识的渗透。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法律意识引导的意义
        (一)能够健全学生的法律思想意识
        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但是学生终归有一天会进入社会的,但是由于社会中的许多事物比较残酷,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心中所想,从而导致学生在生活当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和困难。基于学生的生存现状,很多学生对这些困难和挫折不能够很好地接受和解决,容易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进行法律意识教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并且在最基础法律知识的影响下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树立学生健全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有利于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教学过程当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人文关怀以及法律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作为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重要切入点。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社会认知都是非常重要的[1]。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法律意识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给学生传递法律法规和道德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当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加强学生对法律意识的了解,促使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认识到法律自身成长的重要价值,从而从法律道德的角度看待生活问题,从而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教学策略分析
        (一)开展小组互动
        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工作者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开展小组互动教学,去学习书本上的法治道德知识,从而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教学《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小组中的成员对这一内容进行提炼掌握和探究,在结合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些琐事来探讨生活当中哪些事情可以用法律的知识进行解释。比如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商家没有开发票;比如在社会上遇到一些不法分子对自己的人身侵犯等等事件以及自己家庭遇见的一些需要法律来解决的问题等等。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探讨用哪些法律知识可以维护自身权益,从而真正地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自身生活当中,做到与法律同行,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构建学生较强的法律观念,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二)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时间
        在笔者教学的班级中,有个留守女生,父母长年外地打工,自己和哥哥由姑母监管,在今年年初的疫情中,这个学生的母亲抛夫弃子,另嫁他人。很不幸的是姑妈又诊断出胃癌。笔者出于本能对学生的爱,对弱者的帮助,帮助她们就医于成都华西医院。但是,通过了解,笔者发现这个学生有很重的心理负担,再一次谈话中,这个学生说要告她妈妈没尽她该覆行的抚养子女的义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可以用这位学生的事件作为课堂案例进行讲解(为了保护孩子脆弱的心灵,教师不宜在课堂中公开当事人信息,让学生单纯地认为这就是一个学习的案例,不是发生在班级中某一个学生身上的。就这个事情引导学生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通过前文说的进行小组探究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2]。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在这个事件里,如果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有什么样的法律依据呢。通过学生的查找,发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相应的法律条款。明确表示父母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将子女抚养至18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有效的引导。
        在课后,笔者又担任了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对这位学生进行劝导:要把基础知识学好,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自己有了过硬的本领,无比强大的能力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还和她无数次的视频通话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开导。而后,她一直陪着姑妈战胜了病魔,自己更勤奋学习,还常把家务也料理得井然有序,心理很阳光,这棵在爱的呵护下的幼苗得到了茁壮成长。看到这个结果,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倍感自豪。
        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的教育需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实践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付祥凤.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研究[D].河南大学,2020.
[2]黄晨.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