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讨论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林朴华
[导读] 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就数学来说,想要培养出小学生好的数学素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对小学生数感意识的培养是其中很重要又很困难的一部分,本文就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意识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林朴华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新生小学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就数学来说,想要培养出小学生好的数学素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对小学生数感意识的培养是其中很重要又很困难的一部分,本文就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意识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数学素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64-02

        引言
        目前人们的必备素养之一就是数学素养,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拥有数学素养。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学生、家长对数学素养的认识并不多,很多家长还是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孩子是否具备数学素养,很多课堂的教学也是为了应对考试。但新课标提出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去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
        一、数的概念教学被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使数的意义被学生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1、2、3......这些数,但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它的含义,“1”是多大,代表什么,可能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懂的,小孩子只是学会了怎么去读、怎么去写这些数,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答案:“眼镜片厚2厘米”,“桌子高1厘米”,“门高2分米”,“妈妈重1千克”......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回答,这就是因为学生对数的概念不理解,数感不好,也是缺乏生活实践的表现。这时候教师就要为学生举例子了,比如:教师分别拿一支笔、两支笔、三支笔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楚的看到“1”是多少,“2”是多少,“3”是多少。这样具体的解释后,学生才会对数有一个概念。再比如说:学生们会学到毫米、厘米、分米、平方厘米、平方米,学生对这些东西是没有概念的,或许他们知道一米等于一百厘米,但也仅仅是记住了这个公式,更别说平方厘米和平方米了,这对学生来说更难想象了。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为学生找出一些参照物,比如:一厘米长的小纸片、一米长的绳子、表面积一平方米的桌子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1”度量单位到底有多大,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1]。
        二、让学生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通过让学生自身体验来完成
        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还要求学生掌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学生知道1000比1大,大多少就不知道了,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身去体验一下,比如把学生拉到跑道上,先让学生走1米的距离,再让学生走1000米的距离,这种亲身体验,学生就会明白原来1000比1大这么多,原来500就是1和1000的中间点。500比1大,但是500比1000小,进而得出一个数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而是要通过比较才能得知是大还是小[2]。
        三、将数学和游戏融合起来
        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有时教师设置一些游戏会有不错的效果,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了东西,例如:扑克牌数学游戏活动方案:1.游戏规则:二人一组,每人同时出一张牌,谁先算出得数谁得牌(可以比加法,也可以比减法),直到一方牌输完后,另一方获胜,如果碰到10以上加法,可以先放一边,下一次谁赢一起拿走。2.比赛时间:准备阶段:11月18日--11月24日,小组比赛:11月25日--12月1日,小组内循环比赛,比出小组前两名,参加全班比赛。全班比赛:12月2日,采用淘汰比赛方法,比出全班冠军。希望家长和小朋友每天玩5-10分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让学生在班级里互相比赛,既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又可以锻炼口算能力。



        数学的学习还可以借助其他小朋友感兴趣的方式,比如:画图,在学生觉得数学题目很难时,教师也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一朵花由五片花瓣和一个花芯组成,现在有26片花瓣和5个花芯,问学生能组成几个完整的花朵,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道题,教师就可以教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把每朵花都画出来,能凑够几朵花就是几朵花,画图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是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遇到不会的题目,学生自己画画,可能就会理解了。用这种方法慢慢来,学生的理解力越来越强后,就不需要这种方法了。
        四、学生要学会用数来交流和表达
        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有很多意义的,不是只有文字才能够表达出意思,数也可以表达意思,就好比我们的身份证号就是由数字组成的,几个数字排列在一起就会表达出我们的出生地及出生日期,又好比我们的手机号码,不同地区的手机号前缀也是不同的,还有邮政编码等等这些数字,都有其隐含的意义,让学生理解这些意义,并且学会用数字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1个苹果和10个苹果,数字不一样,它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小学生们要在学习中理解数字的意义,再把数字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师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训练,发散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弱的,有时教师讲的东西他们能接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思维这种东西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会得到提高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做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不知不觉的就提升自己的思维了,比如:在锻炼学生的加减法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有1、2、3、4、5这五个数,要分别将这五个数填入圆圈中,圆圈横着有三个竖着有三个,横和竖中间的一个圆圈还是重合的,要使横着的三个加起来的和等于竖着的三个加起来的和,这道题就有几种不同的答案,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题,但是好像都是对的,在明白这道题不是只有单一答案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再去试试,还有没有别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一题多解就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发散式思维[3]。
        六、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所做出的结果做解释
        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学生能把这道题目正确的讲出来,那他一定是理解并且学会了这道题目。学生做对一道题,并不能代表他就真正的理解了这道题,可能是半懂不懂的状态,虽然是做出来了,但也不是完全理解,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做出的结果。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这道题目,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会清楚的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4]。
        七、估算的学习也是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估算不需要学生精确的算出结果,就是要学生心里有个大概,再去回答问题,比如:一颗鸡蛋大约有多重,心里有了大概的感受,学生肯定不会说有50吨,或者50千克,他们会觉得很轻,应该是50克。再比如,对数的计算中也会用到估算,498+301约等于多少,就是让学生理解,498差不多就是500,301也和300差不多大,所以可以直接用500+300计算。又比如105+55约等于多少,有的学生认为105和100差不多,55和50差不多,所以估算结果应该是100+50,有的学生会认为105和110差不多,55和60差不多,所以估算结果是110+60,有的学生会觉得是100+60,有的学生会认为是110+50,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他们都是对的,估算没有一定的结果,只要有合理的解释,就可以了,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数感。
        八、结束语
        总的来说,还是有很多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不过,这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教师要不断的寻找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这个目标放入教学过程中,抓住教学的每个机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只有有了基本的数学思维,学生才能更轻松的学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双利.(2018).基于新课标讨论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文化创新比较研究,v.2;No.50(14),178+180.
[2]徐静.(2019).基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数学大世界(小学五六年级版),000(004),95-96.
[3]廖长银.(2020).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良好数感的研究.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
[4]凌波.(2018).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版),000(008),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