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护理干预在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期   作者: 李美兰
[导读] 目的: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在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运用效果。
        李美兰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在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运用效果。方法:纳入我院妇产科76例剖宫产产妇进行观察,产妇于2017年9月~2020年5月期间入院,奇偶数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围产期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28.34±3.45)h,排气恢复时间(41.12±4.92)h,住院时间(12.28±3.98)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率是10.53%(4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产期护理干预用于剖宫产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预防作用,并能够促进产妇康复,值得使用。
        【关键词】围产期护理干预;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产后恢复
        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剖宫产适应症越来越广泛,剖宫产手术解决了各种原因导致的难产问题,有利于母婴健康[1]。但与自然分娩比较,剖宫产后恢复时间较长,手术也给产妇带来了损伤,术后卧床将对静脉回流造成影响,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故在围产期需要积极进行干预[2]。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围产期护理干预在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运用效果,并对2017年9月~2020年5月的76例剖宫产产妇展开了调查,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妇产科76例剖宫产产妇进行观察,产妇于2017年9月~2020年5月期间入院,奇偶数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围产期护理,每组38例产妇。对照组初产妇/经产妇各20例/18例,孕周38~42周,平均(40.21±0.32)后,剖宫产史患者有11例,年龄分布范围21~37岁,平均(29.32±1.43)岁;观察组初产妇/经产妇各21例/17例,孕周38~41.7周,平均(40.16±0.37)后,剖宫产史患者有12例,年龄分布范围20~38岁,平均(29.28±1.63)岁。产妇符合剖宫产适应症,同意研究。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普通护理,向产妇讲解剖宫产过程和相关的注意事项,提升产妇认知度。术后合理指导产妇饮食,进行早接触早吮吸等,密切监测产妇体征,观察阴道和切口的出血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观察组采取围产期护理,内容如下:
1.2.1入院时
        入院时,详细向产妇讲解医院的医疗环境、医疗资源、医疗条件等,建立产妇的信任感。对产妇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孕史、剖宫产史、病史等,掌握剖宫产手术以及术后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术前,可适当补充葡萄糖酸钙,提升产妇耐受力。术前经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演示剖宫产流程,介绍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改善产妇认知。
1.2.2术中护理
        术中不断的与产妇进行交流,保持产妇意识清醒,加温输液,注意保暖,避免低体温。注意产妇面色、神态,询问产妇感受,与产妇交流轻松的话题,有效转移注意力。
1.2.3术后干预
        术后进行肌肉按摩,促进静脉回流,抬高患者下肢,确保肢体远端血液回流。使用热水泡脚,每天两次,每次15min左右。注意观察产妇下肢颜色、周径、温度等。指导产妇进行下肢屈曲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穿着弹力袜。
1.3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输入SPSS23.0检验统计学差异,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X2和t值检验,以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表达,P<0.05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后恢复分析
   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28.34±3.45)h,排气恢复时间(41.12±4.92)h,住院时间(12.28±3.98)d,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剖宫产虽然帮助解决了许多原因导致的自然分娩困难问题,但是手术带来的创伤较大,产妇术后恢复缓慢,卧床时间长,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预后不良[3]。
        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当从术前干预、术中干预和术后干预三个环节进行。术前,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掌握产妇手术和预后风险,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多媒体方式展开健康教育,介绍本院环境、医疗条件等,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建立产妇信任度;术中,注意观察产妇意识,与之进行沟通,降低手术风险,加温输液,做好保暖工作,预防低体温;术后,热水泡脚,抬高下肢,进行肌肉按摩、下肢屈曲活动,并叮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可以有效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本次,观察组围产期干预后,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康复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围产期护理内容全面有效,护理针对性强,用于剖宫产产妇,可以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促进产妇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产妇医疗负担,建议积极在临床推广该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韩金.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102例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6):127-129.  
[2]王晓燕,张东.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183-183.
[3]唐琼.围产期实施护理干预对剖腹产产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4):120,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