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玲
南京市江宁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对比探究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老年人腹股沟疝的护理方式和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调我院2019年8月-2020年9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作为调研主体,均分A/B两组后并行不同护理方案。B组行基础常规护理,A组基于此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增强临床护理路径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切实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老年人腹股沟疝;护理方式;护理效果
引言:腹股沟的位置在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而腹股沟疝指的则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从而形成了一定体积的包块,俗称“疝气”。医学临床结合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将腹股沟疝具体划分为腹股沟斜疝以及腹股沟直疝两种类型,而腹股沟斜疝又可细分为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及后天性腹股沟斜疝两种,以此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便利条件。从具体表现上看,腹股沟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向内下突出,且朝向前斜方向行经腹股沟管,穿过腹股沟浅环,最深可至阴囊内部,占腹股沟疝的95%。结合临床现状分析,腹股沟疝的多发群体为男性,且右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左侧,男女发病比例为15: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普外科在2019年8月-2020年9月期间共计收治了20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机抽取其中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体对象,为了进一步保证本次研究的可比性,具体将12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分得60例。研究开始前,我院将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A组患者的年龄分布56-71岁,平均年龄为(65.23±0.77)岁;病程分布1-5d,平均病程为(3.15±0.85)d。B组患者的年龄分布57-72岁,平均年龄为(66.37±0.63)岁;病程分布1.5-7d,平均病程为(4.15±0.37)d。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并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我院将给予B组常规护理措施,而A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1]。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我院将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为了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对比原则,我院具体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3个等级。其中,满意的综合评测评分必须>90分,基本满意的综合评测评分需保持在89分-70分之间,不满意的综合评测评分则≤69分[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1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并以X2作为计量资料的校验单位,组间比较差异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结合表1所示,60例A组患者中存在34例满意患者、21例基本满意患者以及5例不满意患者,其总体护理满意度达到91.67%;60例B组患者中存在30例满意患者、20例基本满意患者以及10例不满意患者,其总体护理满意度达到83.33%。通过上述数据比较发现,A组患者的满意例数以及基本满意例数均多于B组,且总体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B组,两项综合指标均优于B组且差异显著,故而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ng)
3 讨论
从致病原因来看,腹股沟疝的主要病因包括腹壁肌肉强度降低,亦或是腹内压力增高等等。众所周知,老年人的肌肉萎缩,肌肉量减少,导致腹壁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久而久之较易形成疝气通道。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各项生理机能的衰退,故而导致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以及排尿困难等疾病的发生,此类疾病均可导致老年人的腹腔内压力升高,基于此,给疝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条件[3]。
从临床表现上分析,腹股沟疝又可分为多种性质,例如,可复性疝气、滑动性疝气、嵌顿性疝气以及绞窄性疝气等类型。首先是可复性疝气,该类疝气最大的临床特征即为腹股沟区的可复性肿块,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可复性肿块的体积逐渐增大,且仅在患者长时间站立、劳动、行走或者疾跑时显现,平卧时用手按压即可自行回纳[4]。通常可复性疝气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患者也没有特殊的不适。其次是滑动性疝气,该类腹股沟疝的临床特征同为肿块,但是外形明显且不易回纳,难复性较强。滑动性疝气顾名思义,本身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滑出腹腔的盲肠并与疝囊前壁发生黏连。再次是嵌顿性疝气,该类疝气常在劳动或排便等运力情况下发生,其机制就是患者运力时腹内压力骤然增高,导致出现斜疝特征。斜疝的疝块体积可在短时间内骤然增大,并伴有剧烈疼痛。同滑动性疝气一样,其肿块平卧或用手按压均不可回纳,症状严重。最后即为绞窄性疝气,绞窄性疝气患者在临床中表现出剧烈疼痛,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呕吐频繁的同时出现血便症状,腹部体征明显不对称,腹部膨胀,常伴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极少数严重情况下,绞窄性疝气患者会出现休克体征[5]。
综上所述,通过调研发现在常规护理内容上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主要体现在治疗术后的预后护理质量,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加快出院进程,且随访机制完善,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凸显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故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鄂毅峰. 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J]. 当代医学,2020,26(34):72-74.
[2]殷久伟. 比较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和传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5):68+185.
[3]刘嘉杰,魏妮娜,沈剑峰,柳楠,刘正尼,朱晓强,钟明安,汤睿. 开放与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20,25(12):889-894.
[4]覃怀成,廖国亮,陈志升. 影响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手术时间的多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20,41(12):2896-2898.
[5]胡庆霞. 多学科合作快速康复护理对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恢复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2020,44(12):1726-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