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恢复治理措施 王华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8月上   作者:王华
[导读]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大,具体来看,社会生活和产业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要持续增加,因而,矿产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带来了更大的发展范围与行业挑战。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矿地质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  王华  010000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大,具体来看,社会生活和产业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要持续增加,因而,矿产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带来了更大的发展范围与行业挑战。
关键词: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
        引言
        矿产资源开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粗放式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激化了矿区居民和矿山开采之间矛盾与冲突。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强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够实现矿山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露天矿山开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矿山碎石堆放使得荒漠化现象的出现。将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碎石进行任意的堆放,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对于矿山周边绿植的生长有严重的影响。废石堆放导致土地贫瘠,周边树木不能正常生长也会造成大范围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出现。矿山开采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将矿床与废石进行分离,这也就导致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地质灾害的出现。特别是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矿山开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开采过程中地质灾害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开采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所以容易导致山体变形。山体变形就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山体坍塌;废气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堆积使得重量超过山体的最大承受力从而出现山体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对于环境以及施工企业都是非常不利的。
        2.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在我国开采矿产资源的黄金时期,很少有人会关注到大量开采矿产资源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开采的相关企业只会把精力放在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上,并竭力追求低的成本和高的利润,对于保障后期企业的持续发展采取忽视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如今矿山地质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整体起步较晚,开采资源的设备和工艺相对较落后,这就导致了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效率低下,简易的开采活动导致地质环境遭受破坏,并且企业在当时的经济体制推动下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导致矿山周边乌云滚滚,煤泥外流。对矿山周边的居民健康生活影响严重,并且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大力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导致每年的燃煤消耗量呈快速递增趋势。并且我国的矿山区域分布较广、分散,但由于开采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采取过于简易的开采方式,对开采后期没有采取相对应的环境恢复措施,导致开采区域周边的土地塌陷、水位下降,这为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生存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
        2.2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及环境破坏问题
        矿山范围内主要固体废弃物包括煤矸石、废石(土)渣和生活垃圾。煤矸石和废石(土)渣主要利用方式为制砖、修路路基,剩余未利用部分填埋处理,生活垃圾由市政部门集中处理。石灰岩矿产生废渣量极少,主要作为场地整平和路基垫层,不外运,无其它利用方式。)植被土地破坏。矿山的占地面积大,新区域开拓后,旧的区域就会被遗弃,所以会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矿区裸露的地表和植被的减少会影响矿区的景观自然环境,还会加剧土壤被废渣侵蚀,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2.3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的地址灾害问题
        矿山危岩耸立,为消除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因此采用台阶式降坡卸荷的方式治理,以达到放缓边坡的目的,且边开采边治理施工,技术是可行的;其治理资金从销售治理产生的石料利润中提取,从经济条件分析矿山环境治理是可以实现的。


台阶式降坡卸荷治理虽然损毁了部分生态环境,但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同时治理完后对矿山实行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及对临时施工场地采取的复垦措施,可以将区内生态逐步修复,使其得到生态环境的重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可以逐步消除。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3.1合理开采
        科学性是保障开采过程中对地质造成危害最少的主要先决条件,为了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灾害的科学处理,多家企业的管理者应在采矿前合理设计好每一个变数,使采矿作业中不发生意外,及时了解采矿地区的情况。岩石形变之类的问题。此外,能源开采部门还应设计合理的倾斜面及废弃物平板量,及时做好阻断和护壁等采矿的合理准备,以避免损失。另外,管理也是其中一项要点,因此,矿山开采工作中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对于危险情况的检查力度和人员的专业度培训,科学控制建设人员的行动,禁止随意放弃,在矿山中央平原发生灾情地区执行全面的人员保护工作,并做好隧道作业。支持此操作的顺利进行。以防止塌陷事故的发生。
        3.2完善矿山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应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快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力度,成立应急指挥专家库,组建专业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根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制定长短期应急安置计划,建设应急避险场地。此外,还要注重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临灾调配机制,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3.3地质灾害监测。
        矿山主要地质灾害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建议对全矿区进行地面塌陷监测,并利用水文钻孔对矿区地下水水质及涌水量进行长期监测。采空地面塌陷监测可对塌陷坑的形态、面积、深度及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在全区布置监测线、观测点,设置专职人员进行现场监测,监测点随着回采进度布置,每天对新增的综采采空塌陷区进行巡视,如发现异常现象,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3.4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环保工作
        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由施工单位组织负责。同时工程项目的运作情况定期向主管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汇报,最后组织相关单位、专家进行验收。各项治理工程施工必须执行技术要求,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施工。实行上岗前培训制度,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按照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实施本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达到消除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矿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促进矿山持续和谐发展。矿山通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后,可有效增加林地面积,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土地产出效益较高,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矿山露天开采施工作业还有待完善。露天区域的矿山开采和环境恢复还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法律条规的明确出台,以及开采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上的不断完善,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才能够推动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得以改善,并且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
参考文献
[1]唐书君,陈金贤,罗银飞,李佳资,李彬.矿山地质勘探场地生态环境恢复的三维建模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12):161-165.
[2]罗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方法在采石区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18):287+289.
[3]廖启龙.矿山企业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及会计核算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9(S2):186-187.
[4]田洁.矿山地质灾害类型标准和标准化防治措施[J].中国标准化,2017(24):220-221.
[5]夏伯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J].现代矿业,2017,33(12):239-2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