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珍
湖北省老河口市竹林桥小学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还要具有教育创新精神,以适应现代化社会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明白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协作者,让教师懂得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而利用幻灯片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让教师意识到只有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思想上接受现代化教学理念,在日常的教学中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许多明显的好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 课堂效率 学习自主性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喝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在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2、运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内容中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靠教师的自制学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运用信息技术,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推导,而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把一个圆柱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体,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柱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习自主性
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性的教育。一个班的学生,一律使用相同速度,讲授相同的知识,很难顾及听不懂的学生和“吃不饱”的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识结构必然多元化、个性化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努力改正、争取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授解方程组:①x+y=7②3x+y=17,大部分学生把两个方程相减先消去y,有一位同学却想出先把第二个方程变化为2x+(x+y)=17,再由第一个方程x+y=7代入得2x+7=1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热情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语言不同,不管是否加以严密,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加以引导,逐步严密化。让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每个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点播”式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性,提高了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年沿袭下来的“一个课本一张嘴”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要求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判断、筛选、整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就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信息教育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依据学科内容和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转化为生动活泼、图文声像并茂的教与学资源,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淑云.小学数学提问的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249-250.
[2]李雪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与实施[J].学周刊,2018(0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