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燕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校尉营小学 山西省 太原市 030002
摘要:阅读是我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了解历史文化的主要渠道,也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而中低年级小学生处于语文启蒙阶段,也是发展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进教学形式,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低年级;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中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意识不强,所以在语文阅读中,他们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自然难以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和能力。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工具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考虑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极力营造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阅读环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
1.以信息技术丰富表现形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传递和呈现的形式愈加多样化,图片、音频、视频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而小学生正成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信息环境的陶染下,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学习观念自然发生改变,所以,以文字为主的语文教材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因此,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课文的表现形式,借此构建精彩的课堂情境,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例如:在学习《日月潭》一课时,对于这类写景的散文,学生向来不感兴趣,所以在课堂开始前,我借助视频软件给学生展示“日月潭”的风光。该视频中不仅呈现了日月潭的各部分景色,同时配以详细的解说,使学生能够了解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名称由来等信息。之后,我以这一段视频作为背景,给学生播放课文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视频所呈现的景象对应起来。有了这一番铺垫,学生便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能够主动展开阅读。另外,针对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大禹治水》等,我则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动画片,以动画情境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可见,借信息技术丰富课文的表现形式,是营造现代化气息,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可行之法。
2.以生活图景提升课堂活力
文学是人的精神创造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所以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往往能窥见生活的真实面貌。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故而其中选入的文章基本都具有较强的生活性,这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不放适当构建生活图景,一方面提升课堂活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我先描述这一生活情境:“假如有一天大家去野外探险,结果走着走着迷了路,这时我们该怎样辨别方向?”学生给出很多主意,比如:看地图寻找标志物,用以确定方向;靠手表或手机上的指南针辨别方向等等。接着我做导入式提问:“如果没有地图和现代化设备,我们能否找到天然的指南针?”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主动开始阅读课文。而在课文讲解时,我则要求学生利用现实经验来分析课文。比如针对第四自然段,我提问道:“用树叶的稠密来辨别南北有什么道理?”学生则以南面树叶光照较多故而长势稠密作为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3.以问题情境引发深度思考
阅读重在“读”,更重在思考,因为只有经历分析、概括、归纳、质疑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才能真正理解阅读内容的含义。但是,小学生惯于囫囵吞枣,不会深度探究,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无法体现语文课文的育人价值。所以,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加强设疑引思,构建问题情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领悟人生智慧。
例如:在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我提问道:“农夫为了追求什么目的,做了一件什么事,最终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答道:“他为了让禾苗快点长高,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最后都枯死了。”我继续问道:“你在生活中经历过‘揠苗助长’的事情吗?这篇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时学生便展开联想,在一番讨论中,有学生问道:“我有时候写作业,为了追求快,写的字连自己也不认识,只好重写,这是不是‘揠苗助长’?”我表示赞许,另有学生举例:“我有一次为了让鸡雏快点出壳,帮它把蛋壳扒开,结果它却死了,这也是‘揠苗助长’。”最后,学生总结道:“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否则便会适得其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意识,并让学生在领悟人生道理的同时对语文阅读增加好感。
4.以批注阅读培养阅读方法
为了给学生日后接触更复杂的阅读文本做准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但是,中低年级小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较为浅薄,且尚未掌握阅读的方法,所以即便能够自主阅读,往往也是敷衍了事。所以,在小学中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指导学生采取批注式阅读法,也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对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行文字批注。如此才能让学生做到深度阅读,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时,我便采取先学后讲的策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批注式阅读。而为了让学生明确批注式阅读的含义,我以以下任务作为引导:
(1)认真阅读课文,对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进行注音和释义;
(2)找出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进行简要鉴赏,并以文字记录;
(3)在空白处记下自己所不解的问题……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须做到手、脑、心并用,同时要勤奋查阅资料,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而后在课文分析时,我尽量以问代讲,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批注内容。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5.以课外阅读发展阅读兴趣
中低年级小学生在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还要做好向高年级过渡的准备,那么从阅读方面来说,就要适当拓展阅读面,以丰富词汇量、阅读量,积攒更多的阅读经验,从而为日后走进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奠定能力基础。所以,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水平和兴趣方向,适当引入课外阅读,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能够接触更多新颖、有趣、有内涵、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其阅读习惯的养成。
例如:通过对中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更愿意接触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并且更容易从这类作品中得到关于为人处世的启发。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喜好,给学生推荐《格林童话》《中国神话故事》《三毛流浪记》等书目,并为学生制定读书计划,鼓励学生每日阅读。而为了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我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适当举办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过的书籍,并分享读书心得,而我也会参与到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持续提升。
总之,在小学中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走出传统模式的束缚,以现代化的理念来改革阅读教学的方法与形式,这样才能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真正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通过阅读得到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希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J].文学教育(上),2019(09):92-93.
[2]张雪芬.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观察,2019,8(08):89-90.
[3]傅燕珠.关于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