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强化学习理论促力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成美妮
[导读] “培养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奠定学生之后自主、持久有效学习基础的关键。
        成美妮
        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杜中心小学
        摘要:“培养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奠定学生之后自主、持久有效学习基础的关键。班杜拉的“强化学习理论”以提升主体学习的主动性、持续性为目的将“学习强化”的方式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而可成为培育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理论基础。在此理论下的习惯培育实践方式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可对应为:非功利性荣誉耻辱感的催生、分层式与普适性榜样的寻找、自我目标设立与评价的引导三者。
        关键词:强化理论 习惯养成 小学生
        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小学生的玩儿心大、注意力集中程度低,而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片刻、更勿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对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育却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因为习惯意味着良好的学习自主性、持久的学习耐力和高度的学习注意力,而可为更为高要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具体的学习习惯培育实践中,当着眼学生心理,而当以“强化其向好心和学习欲望”为思路、以班杜拉的“强化学习理论”为支撑,而以“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为方式。
        一.外部强化:非功利性荣誉耻辱感的催生
        “外部强化”指人的行为后果(如赞赏或惩罚)对人产生的加强效应。落实至学习中,则如,对学生的良好或者不好的学习行为(及时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讲等)予以物质或口头奖励或惩罚,学生则在内心产生成就感或挫败感,而会以再次获得这种荣誉体验或者规避这种挫败体验为目的,进行对良好学习行为的坚持或对消极学习行为的改正,从而在不断的坚持、不断的改正中促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具有强烈向师性的低段小学生而言的确是有效的,但亦不得不承认的是此种直接奖励和惩罚措施的功利性,也即其可能会导致学生功利化的学习(为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进行学习)。因之,教师当尽力将此种外部强化方式从直接的奖励和惩罚引向对其在“无言”或者“无物”状况下的荣誉耻辱感的催生。如,在对学生的古诗诵读习惯培育中,我则让同学们每日制作一张“古诗诵读积累卡”,而后建立“欢乐诵古诗词诵读”群,让其在家长的监督下每日将自己的诵读卡晒至群中。在此,每一位同学对其余同学的诵读任务完成情况都是可见的,若自己能积极、按时完成任务、加入到晒卡活动中来,其便自能产生自我荣誉感而在不断的坚持中形成良好的古诗词诵读习惯;而若有一次其没有完成任务,其便能鲜明地感受到自己的落后而产生耻辱感,从而形成自我鞭策和监督力而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二.替代强化:分层式与普适性榜样的寻找
        “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间接地受到强化。

落实到学习中,则如,看到一位同学因良好或不好的学习行为(及时完成作业、不改正错误等)而得到奖励或受到惩罚,自己也会趋向获得奖励或规避惩罚而发出同样良好的学习行为或规避同样不好的学习行为(及时完成作业、改正错误等),从而在以此榜样的不断向好引导中,促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在实际的班级教学情境中,教师当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及由此差异造成的榜样不同程度的引导作用,而当以“分层”为原则寻找榜样;还当注意到榜样行为的普适性及由此造成的榜样不同程度的价值意义,而当以“普适性”为基准寻找榜样。如,班里的后进生对于优等生由于良好的学习行为得到的奖励往往只是望而却步,因为其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优等生的学习水平(考试第一等),但对于其余优等生而言,却无疑是一次有效的学习强化;同样地,优等生对于后进生由于良好的学习行为(考试及格了)得到的奖励往往是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每次的考试得分都是远超及格线的,但对于其余后进生而言,却亦无疑是一次有效的学习强化。而这便是“分层榜样寻找”的必要性体现。除此,如“阅读注重圈点勾画”、“书写潦草”等的行为是所有学生都应当形成或规避的习惯,即其具有极强的“普适性”,而更当成为奖励或惩罚的重要对象;但如“快速的识记能力”、“从来不完成作业”等只是个别学生会存在的能力或行为,而少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和替代强化的价值,而当列于具有普适性的榜样之后。
        三.自我强化:自我目标设立与评价的引导
        “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落实至学习中,则如,自己认真学习完一部分知识、完成一部分作业就允许自己看半个小时的电视,若没有坚持完成,就惩罚自己一个星期不花零花钱等。因此,此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锻炼自己高度自律能力的过程、是一种树立学习主体性、自主性而使自己成为自己学习主人、而超越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形成自主且持久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教师在此中所当做的便是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目标的设立、对目标的执行及对自身执行力的评价。如,在引导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先让其制作一个作业完成计划,将自己的作业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为2~3个部分,在每认真完成一个部分后即在计划处打“√”,并允许自己实现一个小心愿,如吃一个小零食等,在最终完成作业后,则对自己的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如此,同学们的自主制定计划意识、完成计划的自律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则皆会逐步得到提升和形成。
        总之,“强化”无疑是激发小学低段学生的向好欲、求知欲,从而培育其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而当为教师所执、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学科教研所用。
        参考文献:
        [1]吕茂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赵丹芳. 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