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语文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技巧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   作者:张冲
[导读]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表达,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借助课文中现成的素材,巧妙挖掘内在因素,构建相应的学习支架,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写作的独创性,从而学习文本的写作特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借助插图、词语、情节、想象等方面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技巧。

张冲    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二小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表达,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借助课文中现成的素材,巧妙挖掘内在因素,构建相应的学习支架,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写作的独创性,从而学习文本的写作特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借助插图、词语、情节、想象等方面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支架;表达技巧;助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63-01

        统编教材课文内涵丰富,文质兼美,尤其是精读课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搭建语文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技巧呢?下面以统编版教材文本《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作一些探讨。
        一、借助插图,搭建学习支架
        借助插图的实用价值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学会在一个简单新颖的情境中观察,并用自己的文字生动地表达图片的意义。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主要讲述老房子和三只动物之间的故事。正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很大,占了书的半页。教学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老房子的形状是什么?你对这么旧的房子有什么印象?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图中的老房子是一位老人的画像。他的额头布满皱纹,眼睛布满皱纹,嘴唇也布满皱纹。他垂着眉头,一副老样子。墙上有很多裂缝,小窗户成了黑洞,门板上还有一个洞,这说明老房子已经破旧很久了。在门前的台阶上,一只小猫正昂着头和老房子说话。在观察了图片的内容之后,学生们按顺序练习说话。在把图画的意思表达清楚之后,他们开始想象:老房子和小猫之间的对话是什么?建议学生不要想象,而是围绕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倒不了”来想象对话内容,比如猫说了什么要求老屋不要摔倒,老房子怎么想,听了以后怎么说和怎么做,把这些重点联系起来,然后把书中的插图弄清楚。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老师还可以用老母鸡和蜘蛛代替图片中的猫,并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练习图片的意义。这样,借助插图括号,培养学生有序地说出一个完整的段落,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借助语境,搭建学习支架
        对于生字新词,课堂上采用最多的是把词语放进一定的语境中,借助词语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真正感悟课文所讲内容。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中的老屋到底“老”在什么地方呢?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什么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单词,如“一百多岁”“老花的眼睛”“到了倒下的时候”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词是什么意思?100多岁的老人怎么办?一些学生说,老人看不清楚,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戴上老花镜。让学生描述爷爷奶奶戴着老花镜看书的状态,然后思考文章中描述的老房子的动作,那就是“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可以看出它真的很老了。播放一段房屋倒塌的小视频。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视频中房屋倒塌的原因。


再联系文字插图中的老房子开裂的墙壁,让学生明白“倒下”的意思不是“倒下来埋头睡觉”,而是因为内部结构实在无法支撑,整体正在倒塌。借助语境搭建支架,词语的意思就得到准确地呈现出来,学生在语境中进行合理地联想、推测以后弄懂了词语的意思,那么就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词语的意思表达清楚,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三、借助情节,搭建学习支架
        叙事类课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把握了故事的情节,这是读懂课文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起点。借助情节搭建学习支架,引领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抓住要点,学会表达更多的故事内容。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最大的写作特点是采用了反复的写法,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文中的老屋与每一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都是相似的:当老屋感到非常疲惫想要倒下时,小动物跑来用可怜的语气请求他不要倒下并说明了原因,善良的老屋总是一一答应了请求,并尽心尽力地帮助它们。借助着三个相似的情节进行推敲,发现正是由于弱者的一次次求助使老屋产生了同情心而苦苦地支撑着不让自己倾倒,竭尽全力用衰老的身躯为它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处所。老屋的爱心成了它“总也倒不了”的原因。为学生搭建课文情节的脉络以后,让学生依照这个思路去思考其它相似的情景:当老屋想要倒下的时候,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请求老屋的援助,想象它们的语气是怎样的,理由是什么,老屋听了以后会怎么想,它们之间又会进行怎样的对话等。这样,学生在课堂所搭建的情节支架中轻轻松松地设计出了蚂蚁、蟋蟀等小动物与老屋发生的故事。
        四、借助反转,搭建学习支架
        如果课文一直按照固定模式发展,那么内容就缺乏新意,课文情节的反转,促成了课文的精彩。借助反转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生发求异思维,就能使表的能力得到深一步的提高。
        老屋在第三次想要倒下去时,来了一位肚子好饿好饿的小蜘蛛,在老屋的帮助下,它架起了网,吃到了食物。如果顺着前面两个故事的发展思路,小蜘蛛应该也是要在感谢声中离开老屋的,但是课文的情节却出现了反转。当老屋问小蜘蛛吃饱了没有时,小蜘蛛连连说:“没有,没有!”小蜘蛛明明吃到了虫子,为什么说没有吃饱呢?细细研究小蜘蛛的蹊跷回答,再联系下文小蜘蛛要给老屋讲故事的转折,学生顿悟小蜘蛛不是没有吃饱,而是舍不得老屋倒下,是在被老屋的爱心感动后自己也对老屋有了爱心,它有意改变了话题,成为老屋总也倒不下的新原因。蜘蛛到底会讲什么故事,才有那么大的魅力让老屋一直听下去呢?这引发了学生想要迫切探究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老房子的位置和老房子的特点展开。比如,老房子一直住在村里,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小蜘蛛可以凭借自己曾经走南闯北到处织网的经历给老屋介绍自己看到的村庄外面世界发生的各种变化……学生在讲述的故事中表达小蜘蛛对老屋浓浓的爱的回报。
        总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律,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材,积极为学生建立适当的训练支架,开展扎实有效的言语表达训练,提高阅读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金果.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20,(11): 88-89.
[2]朱颖晖.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 242-243.
[3]林晓密.紧扣小学语用点促进学生言语实践生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2):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