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解析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0期   作者:张雅楠 高勇
[导读] 旧石器时代晚期迁安地区滦河沿岸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当地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张雅楠  高勇
        (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唐山  063200)
        摘要:旧石器时代晚期迁安地区滦河沿岸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当地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居院落形成了以正房为中心,南、北纵向发展的内向型家庭组合体,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结合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体。首先对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构建元素进行梳理,其次结合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设计理论,分析并归纳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形式具有双轴对称的特征,最后总结出居民的使用需求、文化习俗客观促进了当地民居院落功能空间双轴对称构建方式的形成。分析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方式为研究民居院落空间格局提供了参考,同时也有助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

        迁安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岸边。滦河作为迁安地区最大的过境河流,河道贯穿迁安中部地区,由西北向东南斜穿迁安境内西部平原。
        迁安地区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其院落形成了三合院形制,朝向以坐北朝南为主,院落整体十分狭长。根据居住人口的数量和经济实力的不同形成了一进、二进、三进,三种不同类型的合院形制。按照当地习惯,院落从大门到后门依次被称为“外院”、“内院”、“后院”,其中,二进院落是迁安地区传统民居中最为常见的院落形制,这与当地的街道划分和土地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保留年限、民居的保存程度、距离“母亲河”——滦河的相对位置、在迁安地区分布位置的不同,选取了21户传统民居调研对象,以此全面分析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特征。
1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的构建元素
1.1  满足生活需求功能空间的构建元素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满足生活需求的功能空间相互重叠,彼此带动,主要是以正房、厢房围绕展开,正房居整个院落的核心位置。正房由堂屋、居室、厨房组合而成,安排紧密、体现极高的空间利用率,而且形式高度统一,在空间布局上采用对称式布局或尽可能的对称式布局,从而使整体空间达到均衡的状态。水井的分布相对灵活。厕所分布隐蔽,离开了人们行动的主要路线,正常生活中不会因厕所特殊的气味影响人的活动轨迹和心理。菜窖穿插设置在果木林中,用来储藏过冬的蔬菜。
        1)堂屋
        根据调研发现,当地81%的传统民居把堂屋设置在院落中心,即院落横向、纵向,两条对称轴线的中心,居民通过院落大门进入外院即可抵达,方便沟通外院、内院和后院,也便于居民观察整个院落的变化,辐射能力强,这种类型常见于二进院落和三进院落。同时,把堂屋设置在院落中心,为居民提供了温暖适宜的院内小气候循环,使其拥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堂屋作为起居活动的中心和会客中心具备易识别性。作为院落中心,通过堂屋进入外院、内院或者后院,具有等距的交通流线,强调布局形式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注重居民的空间体验感。
        2)居室
        由于对私密性空间的需要,迁安地区传统民居的居室全部位于正房或厢房的两侧,位于院落中部,是院落中最具隐蔽性和安全感的位置。正房“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布局模式最为常见,“一明”即堂屋,“两暗”为东、西两居室。正房的居室与院落大门相隔一个外院的距离,与院落后门相隔一个后院的距离。正房的居室通常由家中地位最高的家长居住,厢房的居室按照辈分、行次、尊卑依次居住使用。
        3)厨房
        根据调研,当地传统民居的厨房全部位于正房堂屋,与堂屋分享使用空间,拥有公共区域。迁安地区传统民居的厨房都是双灶台分布,具有做饭空间、时间集约化的特点,灶台对称分布在堂屋房门的两侧。对称式的位置分布,增加了使用面积,形成了规整的空间秩序,对仗工整、互相映衬。
        4)水井
        水井是当地比较重要的生活功能空间。根据调研发现,38%的民居会设置水井,而其中一半以上的民居会把水井设置在外院,这是因为当地传统民居院落外院的地势相对较低,将水井设置在地势最低的外院,利于引水。调研发现,并不是所有民居院落都会设置水井:受经济的影响,当地富裕家庭多会在自家院落内设置水井,而紧邻公共水井的民居不会设置水井。
        5)厕所
        调研发现,当地90%的传统民居的厕所会与猪圈相连,形成“连茅圈”的形式,只有极个别民居单独建设厕所。据《国语·晋语》记载,“连茅圈”的厕所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盛行,把人的排泄物作为猪的粮食,人的排泄物就无须另行处理,又因猪很快会把人的排泄物吃掉,也就不会有臭味弥漫。此外,把人的排泄物作为猪的“非粮饲料”,可以节省生产成本。最后,人们把大麦秆与人粪同时投喂给猪,猪又可产出堆肥,堆肥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一举多得。因为迁安地区受东北女真族的影响,信奉“东方为净地”的信条,所以迁安地区传统民居厕所多设置在西方。此外在风水学上,西南角属“坤位”,容易藏污纳垢,厕所坐落在西南角上,能起到镇压污垢的作用,所以当地厕所一般设置在西南。
        6)菜窖
        根据调研,当地62%的传统民居会设置菜窖。其中只有8%的传统民居把菜窖设置在内院,另外把菜窖设置在外院或后院的传统民居比例相同,各占46%。位置分布上,菜窖靠近果园林。菜窖的面积的大小受所处环境的制约,设置时考虑使用功能的便捷性、劳动流线的简洁性、空间利用的高效性。菜窖的经济作用是储藏农民的过冬食物,一般设置在阴凉处,与喜好阳光的果木林分布在一起,同时枝繁叶茂的果树可以很好地起到遮阴的作用,两个空间相辅相成,实现了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最好的融合。
1.2  满足生产需求功能空间的构建元素
        满足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分布相对灵活,按照从正房房门到院落院门的顺序依次包含构建元素:果木林、杂物间、家禽窝和家畜棚。家畜棚一般和厕所相连,其分布远离人的主要起居空间,通常设置在院落角落;家禽窝分布隐秘,沿墙而设;果木林一般分布在院落轴线甬道两侧,占地面积较大。由于冬季漫长,很多生产劳作不得不在室内进行,所以当地大部分民居都设有杂物间,用来储存农具。也有个别杂物间用来储藏家禽、家畜的饲料,为家禽和家畜服务。
        1)家畜棚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家畜棚位于院落角落、对称设置,为饲养家畜创造了更多空间。对称式的分布不仅可以增加使用空间,还可以在实际使用上调节空间重心,获得动态平衡。据调研,迁安地区95%的民居都会养猪,因为猪除了可以提供肉食和皮毛还可以为农业提供肥料,猪粪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微量元素,是天然的有机肥。但因其气味特殊,所以通常设置下沉式的家畜棚。
        2)家禽窝
        调研发现,52%的传统民居会设置家禽窝,而且家禽窝一般临近家畜棚设置。家禽窝的面积相对小,家禽窝与家畜棚相邻,在投喂食物时尽量减少搬运,减少流水化的作业,遵循最短距离原则。或者家畜棚临近厨房分布,在设置家禽窝位置时同时考虑投喂,以确保居民投喂工作的便利性、平衡性。同时,厨房剩菜剩饭可以及时投喂家禽,这样也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3)果木林
        根据调研,当地设置果木林的传统民居高达90%,只有极少数的传统民居因宅基地面积有限,才不设置果木林。这是因为果木林不仅可以满足每户居民基本的果蔬食品需求,还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即售卖过剩果蔬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受当地传统经济的影响,迁安地区传统民居果木林的布局类型为多院式,果木林的占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且多呈对称分布。高大的果木林可以有效遮挡日照,利于院内小气候循环。
        4)杂物间
        调研中发现76%的传统民居会设置杂物间,其中一半以上的传统民居会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杂物间。迁安地区传统民居的杂物间通常结合家畜棚设置,每个杂屋间面积大小相对均匀,注重布局的顺序性,做到使用功能的集约化,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缩短了从其它功能空间往返的流线,提升了效率。

2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形式
2.1  满足生活需求功能空间的构建形式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满足生活需求功能的堂屋、居室、厨房三大主要空间和水井、菜窖、厕所重要空间的组织关系呈现集中式功能空间构建形式,具有聚中性与分散性,总体上保持着空间动态的均衡。这种空间的构建形式较为自由,但却是一种稳定的向心式构成,构成的空间没有明确的方向性,但这些空间以开敞的共享空间——堂屋、厨房为中心,中心的主导空间呈规则方式分布。次要空间:居室、水井、菜窖、厕所向四周均衡展开。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的堂屋、居室、厨房空间位于院落中心更能体现该地区院落围绕起居生活展开,用于居住的空间具有极强的内向性和中心感,满足生活需求功能的集中式功能构建形式具有以下优点:这类空间的构建形式总体上呈向外与其周围发生关系的外向组织,是聚中与线形的加法构建,无论线形简单复杂,总有明确的主线,也能形成有序的构建形式,总体上保持着静态或者动态的均衡,表情生动、活泼。
2.2  满足生产需求功能空间的构建形式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满足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呈现串联式功能空间构建形式,家畜棚、家禽窝、果木林、杂物间呈直线型排列。具有交通流线明确、通行便捷的特点,各功能空间互不打扰。而且满足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串联式构建形式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方向性。迁安地区传统民居满足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串联式构建形式具有以下优点:交通简朴明了、平面紧凑,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及运动、延伸、增长的意义,利于空间的发展;各功能空间关系紧密、便于使用,具有丰富的系列节奏。
        整体上看,迁安地区传统民居以满足生活需求的“集中式”功能空间构建形式为中心,满足生产需求的“串联式”功能空间构建形式环绕展开,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包裹性和中心性的组织关系,这也正是由于院落整体构建形式的双轴对称性体现的。
        由于功能特点的不同、人流活动情况的不同,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构建形式。对称性的院落构建形式秩序规整、便于使用,双向对称轴中心的功能空间具有极强的私密性,对于开敞性较强的外院和后院来说,位于正房的功能空间为居民提供了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从精神功能的需求来看,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私密性整体上呈现自正房逐渐向院落两端逐渐递减的形态特征,正房多是居民的睡房,是整个院落私密性最强的空间,外院和后院的功能空间具有后勤服务和生产劳作的功能,不仅在使用功能上围合程度最低,在居民的心理层次上也是最开敞的半公共空间。
        满足生活需求的功能空间为居民的日常起居室生活服务,具有极强的私密性。满足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为居民的生产劳作服务,具有极强的开敞性。“开敞性”包裹“私密性”,满足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包裹满足生活需求的功能空间,这样包裹性和中心性的功能组织形式既符合便利、高效、快捷的使用需求,又满足了人安全感的心理需求。
3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特征
        1)院落空间纵向对称。迁安地区传统民居特点是院落为狭长的长方形,遵循“子午长、酉卯短(南北长、东西短)”的原则纵向展开。采用方形,可以在一定区域内更好地分配土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组合,建造四平八稳、均衡的房子。而且这与当地的土地规划有关,东西走向的道路把村落分割成南北走向的民居。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大门居中设置,入门之后也没有视线上的遮挡,所以当地也流传“门前开阔,财源多多”的俗语。迁安地区所有传统民居院落都设有后门,且后门与大门和谐呼应、居中设置。这样可以使纵向对称轴不断延伸,保证了纵向对称轴的完整性。同时也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给居民带来稳定、恬静之感。
        2)院落空间横向对称。除纵向对称轴外,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空间也拥有结构上的横向对称轴。迁安地区传统民居以正房空间为依据展开横向对称分布,外院和后院尺度相近,而且家畜棚、杂物间等功能空间往往也会以轴线为标准在院落中展开对称布局,起到对照呼应的空间效果。正房布置在院落空间横向轴线上,既是视觉中心又是景观焦点,起到统领作用,足以凸显正房的中心地位。同时正房到院落大门、院落后门的距离相等,到达外院和后院相同功能空间的距离也基本相同,可见,正房既具有平衡院落空间的作用又是空间感召力之所在,在院落空间中起到紧收和释放的作用,在院落空间从事生活和生产的居民最终都要回归到作为横向对称轴的正房空间中。
        综上,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是纵、横双向对称空间。对称具有规整、严肃、安静等特点。但是过分强调对称就会产生压抑的心理感觉。而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对称性是非机械刻板的对称,其在具体功能空间的布置上具有灵活性,做到“整体对称,局部变化”的构建形式,庄重严谨却构图活泼、宁静单纯却富于变化,空间氛围匀称均衡而生动灵巧,对称中有变化、生气和活力。
4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影响因素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构建形式以纵向发展的长方形院落为依托,以堂屋空间为院落中心,拥有南北、东西展开的双对称轴,而双轴对称的构建形式又带来了院落功能空间“中心性”的特点。此外,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形式双轴对称的特征与当地的文化习俗、居民的使用需求等其他因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受居民使用需求的影响。
        迁安地区传统民居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环境,院落除了提供最基本的居住环境外,还需要满足生产的基本需求,这就必须要考虑到生活、生产效率问题。双轴对称式的院落构建形式使居民的活动空间更加清晰、明确,中心位置的正房空间到外院、后院中各功能空间具有均匀的可达性,而且进入其他功能空间的距离通常为最短距离,基本上不会出现过渡空间,避免绕行,便于集中管理,可以提高通行效率,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双轴对称的构建形式,把隐私性的生活空间安排在院落中心,社交性空间对称排布在两端,既满足了居民生理需要的“私密性要求”,又可以沟通南北临街的民居,便于邻里交往。
        2)受滦河文化的影响。
        古代迁安战争连绵不断。“迁安”的“迁”字,即指战争带来的人口迁移。自公元前7世纪起,游牧民居山戎与东胡频频侵扰迁安地区,久而久之,居民缺乏安全感、寻求保护的意识逐积淀下来,这一点也反映在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形式双轴对称的特征上:双轴对称的中心空间是居民活动内聚力在物质空间上的体现,该空间也最具安全感和保护性,而且迁安地区院落空间的私密性是由正房空间到院落大门、后门逐渐降低,所以,最私密也是最安全的生活空间设置于院落中心,符合当地居民因战争迫害对“保护感、归属感”的情感需要。双轴对称的构建形式呈现出来的对称轴中心设置满足生活需求的功能空间,其余空间依次排布满足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这样的构建形式也折射出了当地居民对外防御、对内中心聚合的传统心理。
        3)受儒家礼教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作为凝固的历史,也彰显着“尊卑有序”的儒家礼教文化制度。迁安位于北京东北方向195公里,当地传统民居文化也受到了北京四合院民居文化深刻的影响。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的构建形式同样依据家族关系展开,这背后的思想根基就是延续千年的“尊卑有序”的宗族制度。“尊卑有序”讲究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以众多的功能空间有序地组成“组团式”功能空间群体。正是因为双轴对称的构建形式才得以突显当地“正房”在院落中的中心地位以及特殊性,通过这种突出地位便可以更好地彰显家族“家长”的绝对权力。在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的构建形式中,“正房”是最带有等级制度特色的:正房进深大、尺度规整,由家中地位最高的长辈居住,正房的形制可以充分体现家长至高无上的权利,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空间性质一目了然。
        4)受东北汉族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形式的影响。
        历史上,为恢复发展东北经济,清朝初年施行了招民开垦辽东经略,大批关内农民纷纷进入东北,其中迁安地区也包括在内。正是在双向文化交流中,造就了两种传统民居的相似之处,但两者也不可避免地有着独具特色的差异:第一,相同点。迁安地区传统民居和东北汉族传统民居满足生活需求的功能空间都是分布在院落中心,迁安地区传统民居满足生活需求的功能空间分布在院落中心是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而东北汉族传统民居则是考虑到冬季恶劣的气候条件,院落中心围合形成满足生活需求的“一合子院”可以减小活动范围。第二,不同点。迁安地区满足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以正房为中心对称分布在外院和后院,增加了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由正房到各相同功能空间具有相等的最短距离,使功能空间的构建形式对仗工整。而东北汉族传统民居满足生产需求的功能空间构建形式比较自由、随意,虽缺少秩序性,但符合其“豪爽”的民族性格。第三,东北汉族传统民居深受游牧文化的影响,广泛应用于交通、军事、战争、负重的马匹成为当地民居主要的家畜,所以从院落功能空间的构建形式来看,东北汉族院落的房屋建筑与外墙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以便马车通过。而迁安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屋建筑都是依靠外墙建造,因此堂屋也就成为沟通外院和后院的唯一空间,由此也更能体现迁安地区院落空间双轴对称的构建特征带来的中心性体验。
5  结束语
        受居民的使用需求、文化习俗的影响,迁安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形成了以堂屋为中心,双轴对称的功能空间构建形式,为居民带来了极强的中心性体验,同时在具体功能空间的布局上具有灵活性,给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心理感受。此外,院落功能空间构建形式双轴对称的特点也能很好适应当地小农经济的生活、生产方式,实现了功能空间的集约化管理。传统民居对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和人居环境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研究传统民居院落功能空间构建方式可以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毕秀梅 . 室内设计原理[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万彧吉 . 空间构成与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18.
[3]何彤 . 空间构成[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徐磊青 . 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张东 .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6]张永新 . 滦河文化成果集[M]. 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12.
[7]李宝德,白凤山 . 古今迁安[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
[8]金正镐.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9]冬利. 满族居住形态的建筑人类学解读[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10]李同予. 东北汉族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空间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