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巧红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龙浔中心小学 362500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与任务。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促进自身美术核心素养提升、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学美术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受到重视。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美术学科在提升学生绘画水平、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围绕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措施展开讨论。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性发展。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习惯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在绘画能力的发挥,大大影响了美术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自主创新创造能力的启发。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思路,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作为教学重点,不断完善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新时期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美术知识的过程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以及发现美的综合性能力,引导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念[1]。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更新与创新教学理念,将传统单纯地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转化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重视。另外,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与教育作用,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创造意境。不断优化与完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小组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增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创新学习能力综合角度出发,结合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等进行教学课程方案的设计与规划,充分借助于美术课程教学实现对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
二、发挥教师教学作用,指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意境,选择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或者强烈美感的美术图片集让学生欣赏。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会采取照搬美术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基础知识讲解,严重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降低了美术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而创设美术意境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与接触到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实现与艺术大师的情感交流与共情,有效开阔学生的学习眼界与美术视野,不断加强与锻炼学生对美的视觉体验与美好感受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境。
比如,在进行《色彩的情感》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色彩让学生表达情感,让学生通过欣赏现代油画《回望》,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沧桑感、庄严感以及历史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蒙克的《呐喊》,透过黄棕色系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悲伤、苦闷的心情。让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与丰富的情感体验,领悟艺术作品中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术的意境美的同时,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探索作品隐藏的美的奥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感觉,提升自身的审美意境。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与发现美,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较重,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较强,但是对于学习的专注力持续度不够。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课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性格特点等,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美、发现美,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2]。
比如,在进行《五谷作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上课之初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五谷作画”具体内容,让学生了解这种作画形式是通过将五谷粮食作物的种子作为作画材料,通过粘贴、摆放等手段,在经过了特殊处理后形成的一种独特性强的视觉艺术形式。通过向学生展示《鸳鸯戏水》等作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地运用种子的颜色来表现色彩明暗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农作物种子作画的具体步骤以及如何让画面得更变得更加和谐与美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感染力。
四、积极开展美术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与审美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判断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体验,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不断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融入自身情感,创作出精彩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实践课程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展美术课程的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局限的课堂教育,在绚烂多彩的大自然中感受到艺术美与意境美,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与审美能力。
比如,在学习《静物写生》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学校附近的河边或者景区进行教学实践,还可以定期的开展与举办与户外教学相关的野外写生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市内外的优秀美术写生比赛与绘画大赛。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大自然的美,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与绘画技巧,但是,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并不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了有效实现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更新和改进传统教学理念,采取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模式全面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丁长华.略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60):151-152.
[2]万妮妮.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