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有序思维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涂利杰 林茂媚
[导读] 开展有序思维训练,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涂利杰  林茂媚
        沙城一小     325025
        摘 要:开展有序思维训练,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有序思维概念,使学生爱上思维;鼓励自主思考问题,使学生善用思维;审清题目重要条件,使学生稳用思维;增加动手操作题目,使学生记忆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序思维;核心素养;思维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序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其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真实有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维的形成过程,灵活学习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有序解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序思维,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思考问题,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题思路。有序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予以解决,数学综合能力得以发展。那么,如何开展有序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明确有序思维概念,使学生爱上思维        
        有序思维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路更加清晰,解题步骤更加严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有序思维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有序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会更高,有利于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解释什么是有序思维。为此,可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我校共有教师14人,学生326人,大车可坐40人,租金900元,小车可以坐20人,租金500元,怎样租车最省钱呢?师:同学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运用有序思维。什么是有序思维呢?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考顺序解决问题。我们先来看,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了解了这些以后,就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了。生1:老师,我知道,问怎样租车最省钱,要先知道需要多少辆车。生2:老师,我觉得先需要知道有多少人坐车,然后看看需要多少辆车,再用一辆车的租金乘以车辆数就可以了。学生的思维在逐渐清晰,解题思路也在逐渐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有序思維概念,为实际运用打下了基础。        
        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能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学生了解有序思维概念,懂得它的作用,才会在解决问题时进行有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有序思维,并逐渐形成习惯。        
        二、鼓励自主思考问题,使学生善用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就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言,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善于思考尤为重要。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序思维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思考方法,有着思考问题的先后顺序,能够解决思考盲目性问题,非常适合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并养成习惯,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的解题思路能直观地反映其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是否正确有待于师生交流与讨论。为此,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在解题时善于运用有序思维,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便让学生理清思维顺序,明确解题思路,了解解题的步骤和思考的方向。

        
        三、审清题目重要条件,使学生稳用思维        
        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会解答问题,有的学生还会边读题,边忘记,这样会使思维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序思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成为一个思维缜密、逻辑性强的人。在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把握题干,并对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稳用有序思维解决问题。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训练。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方体的笔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我想给它裹上漂亮的布,那么需要多少布呢?怎么计算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题干,让学生把握题干的主要信息。师:有了长、宽、高,求需要多少布,怎么计算呢?学生们很开心地回答,“太简单了,按照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计算就可以了。”但这种思维显然是错误的。这是一个笔筒,它是没有盖子的,学生遗漏了这个重要的信息。因此,要稳用有序思维解题,就要了解题干的重要信息,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点。        
        审清题目,找准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有效信息是关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提醒学生不要遗漏信息,这样才能提高思维的有序性和准确性。        
        四、增加动手操作题目,使学生记忆思维        
        增加动手操作是一种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数学需要思考,更需要动手实践,也只有在动手实践中学生的操作才能更有序、更有效。在动手实践中,学生可以感悟公式的由来,懂得思维的先后顺序。可以说,动手实践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不仅能记忆思维路径,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在“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践。师:同学们,怎样才能做一个圆柱呢?学生们开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的饮料罐,并动手把它剪开。师:同学们,将这个饮料罐从侧面剪开,是什么形状?它的上面和下面又是什么形状?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侧面是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形。”学生明确了圆柱的构造,就可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体,感受圆柱的构造。在此基础上,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思路会更加清晰。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增加动手操作题目,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使数学教学更具有趣味性,还能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对学生有序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要使有序思维方式得以践行,就要立足学生的实际。为此,教师要明确有序思维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通过题干要求去思考问题的解决策略。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动手实践类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强化思维,让有序思考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有序思维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丛晓红.培养学生数学有序思维“三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8(06).        
[2]陈翠燕.由感性孕育理性从无序变向有序——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有序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