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学中预习的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29期   作者: 金仁友
[导读] 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金仁友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腰埠中心小学          238233
        【摘要】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经常提到高效课堂,其实与预习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是语文学习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因此正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    预习  策略性  重要性  实践
        其实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在老师的要求下也进行了预习,但很难坚持;有些孩子则认为预习不重要,老师又检查不到,干脆不预习;还有的则不知怎样去预习,所以就胡乱地看一下,读一遍,结果什么也没有掌握。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这些和语文学习是一样的道理。教师上课要备课,学生上课要备学,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
        那么,预习的任务是什么?主要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内容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就是阅读,所以预习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可以从如下几点窥见一斑:
        一、预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为基础。预习可以促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并在课前迅速补充相关知识,为上课扫清障碍。如果没有预习的话,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分不清重难点,失去听课的目的性和自主性。而预习后再听课,学生自己对新课已心中有数,哪些是理解的,哪些是不懂的,哪些是自己能解决的,哪些是需要请教他人的,方便上课时逐一落实。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来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会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主动掌握课堂上的学习大权,这样一来,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他们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还远远不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与其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不如教会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最后转化成能力。一般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预习,独立地阅读文本并思考。在预习时,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新的知识,更是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如果学生能长期坚持预习,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预习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生在预习每一课时,必须边读书边思考。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句,都需要查阅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来解决。学生在预习六年级上册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就查阅了历史书籍,了解了“安史之乱”的大概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杜甫在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并能准确地把握诗歌主题。学生预习充分了,对于课本相关的知识了解得多了,上课的效率自然会提高,作业的错误率就会降低,课后复习的时间也相应缩短,而且错题管理的时间也变短了。这样学生就不会整日埋头在作业上,而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课外阅读上,或者其他语文学习实践中。
        四、预习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老师日常的教学规律,掌握和了解老师下一节课要教授的内容,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从而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学生解决了自己能弄明白的问题,而对不懂的内容心里有数,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讲;而且疑难处由于自己预习时思考过,再听老师讲解就更容易明白,印象深刻。课堂上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疑难点,归纳并学习老师分析理解重难点词句的思路和方法。

相反,一些课前不预习或草草预习的同学,在课堂上就显得手忙脚乱,由于未知的内容太多,一会儿忙着查字音,标段落,一会儿又要通读一些绕口的句子,什么内容都想去记,结果跟不上课堂节奏,40分钟下来,一个“急”字,一个“乱”字,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既然预习这么重要,如何实施呢?
        1.初读阶段
        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初读课文可采取默读的方法。初读课文有两个要求:一是标出文章的自然段,了解课文大意,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描摹了哪些景物,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阐述了什么观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试着用双竖线给课文划分段落。二是准确迅速地找出生字,做上记号,划出不理解有疑问的词句。
        2.查问阶段
        通过查阅字、词典和相关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或询问他人(家长、同学、老师),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句进行理解,并记录下来。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多多提问。
        3.熟读阶段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少字,不错字,不破句,在此基础上反复、大声地朗读课文。眼过二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好处甚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理。预习时,可以朗读三遍:第一遍要巩固生字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要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对于一些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不妨可以多读几遍。
        4.批注阶段
        在朗读完课文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点一点,写一写,记一记。圈出容易写错的字词,划出文中关键的句子,点出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写一写自己阅读时的感受,记下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也可以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思考或疑惑。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日趋增强,阅读深度也会逐渐拓展。
        5.质疑阶段
        学,贵有疑。语文学习不应该是课堂上的一味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在每一篇课文预习前,我都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预习单”上准备上课时交流。这些问题,有的是词句应用上的,有的是情感表达上的,还有的是写作方法上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久而久之,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回答问题不积极的现象越来越少了。班里有个叫张越成的孩子,调皮爱耍小聪明,但由于学习不认真,成绩一直不太好。在课堂上,经常分散注意力,后来我经常鼓励他提问,发现他上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也变得认真听讲了,成绩也有所进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充足的准备。一位读大学的学生对我讲:“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主动,当然容易取胜。现在有很多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我想说,预习比补习更重要,课外比课内更精彩,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源泉,学好语文也是为了更好的感受人生。因此,作为老师,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养中高年级小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只有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从根本上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重视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做到的。
        
        
        参考文献:
        1.《习惯的力量》 杰克霍吉著
        2.《每天坚持30分钟》 古市辛雄著
        3.《走向高效课堂》 黄昭明等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