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敏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310024
摘要:今天的社会进入了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群体通过网络聚集、关注、热议,自媒体无意识地放大了舆论的力量。“网民”成了居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写到的愚民,无论教育程度、社会分工都在互联网的庇护下变得失去理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众心理防线逐渐崩塌,言论逐渐攻击性。网络世界成为现实社会的“虚拟实在”,大众无法分辨信息的真假,也无法抵制信息的诱导,在“意见环境”中的大众难逃趋利避害的本性,人们对病毒的战役转移到网络场域,网络舆论成了战“疫”风向标,瞬息万变。本文将借鉴勒宠《乌合之众》中的理论来分析新冠疫情期间自媒体时代网络大众心理特质,以及舆情生成和治理办法。
关键词:乌合之众;舆论;自媒体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9年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9年下半年达8.54亿网民,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0%以上。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数字鸿沟”不断打破,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20年春节突发新冠疫情,社会大众措手不及,面对百万流动的人群、快速蔓延的病毒、亿万兆叠加的信息,举国居家隔离的公众心态接近失衡,谣言成为表达恐慌情绪重要载体,网络舆情越发严重。这场发生在自媒体时代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大众带来的变化,值得各方认真研究和反思。
二、“乌合之众”是谁
今天的互联网大众的构成关系正如100对年前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宠在《乌合之众》中提出的“异质群体”[ 古斯塔夫·勒庞在书中阐述了两种群体:异质群体(无名称群体例如街头群体、议会等),同质群体(派别、身份团体和阶级)。]。勒宠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大众心理分析,将群体性运动剖析的淋漓尽致。虽然对于西方民主政治的批判带有浓重的保守主义情调,虽然充斥着诋毁群众运动,虽然反对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观点,但也客观地揭示了大众心理的某些本质问题,勒庞大概是粗略地但也算比较全面地揭示“群众现象”优缺点的第一人。[ 高毅,乌合之众?——重审法国“大恐慌”事件,读书[J],2019年。] 他指出“群体”不同于一般含义的群体,是指思想朝着同一方向的,无意识,无个性的集体,服从于“群体精神统一律”。当一个人单独孤立状态下可以保持理性与判断,而他融入了群体以后,原本的个性与意识都会随之消失,被群体的思想目标所代替。
在勒庞看来“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不过,从情感的角度以及这种情感引起的行为来看,群体会根据情况的不同表现得更好或更糟,这全看环境如何。”[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5页。] 如今的网民就如当年的“乌合之众”一样,只是更换了“战场”。
所谓乌合之众,即是非个人理性集合群体,亦或理性决策受到他人影响的群体或大众。[ [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2页。] 勒庞说,“相对个人心理,群体心理呈现出一种退化,即理性因素减少,而更借助于情感,更倾向于形象思维。”[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8页。] 无论是什么人,一旦形成了群体就会产生大众心理,即集体心理,集体心理下的个体与独处时表现完全不同。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大众就是这样一个异质群体,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考虑与群体的关系,为了确保个体的独立和稳定,或是取悦他人、或是利益关系,扭曲自己的成本收益计算。[ 盛洪,民主与乌合之众[J],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 但在网络群体中,他变成了野蛮人又身不由己,不自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群体”,即自媒体时代的“乌合之众”。
三、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特质
今天的舆论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相比传统纸媒更具有优势的自媒体,成为自我表达和公共舆论的重要场所。传统舆论信息都是通过实际生活为参照,大众通过现实生活和文本比对得到舆论信息,再回到现实社会,而今天互联网时代的舆论信息则是从虚拟中来到虚拟中去,交流的内容更多是对信息表现、感官的认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 “ 虚拟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李普曼李普曼的意思是:我们现实的环境太大、太快、太复杂,人类没有办法直接把握它,于是创造了一个简化的虚拟环境来间接地认识它。这个环境虽然是虚拟的,却会刺激人类行动,这个行动的后果不是虚拟的,而是真实地发生在现实环境,并影响和改变着现实环境。]呈现出两种平行关系,即便现实中已经证明的谣言,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网络愚民,仍然做着推波助润,大众的情绪和心理及其容易被各种干扰。网络成为发泄自我情绪,表达自我意见的重要途径,情绪化、非理性、无责任的言论成为这一群体的习惯性“武器”。
黑格尔曾对人民的舆论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人民就是乌合之众,与柏拉图、康德的质疑不同,他直接认定作为舆论主体的人民“只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这些乌合之众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然而这样一个群体又是非常具有毁灭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回避的,黑格尔承认:“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们时代是如此。” [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张企泰、范扬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32页。] 勒庞也指出“群体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
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虚拟世界”形成了一种以大众意见为集合的舆论环境,与现实世界不同,这不是我们亲眼目睹的世界,而是人们用电话、电视、论坛等新媒体传播给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因人而存在,这个世界的主体是关注舆论的人们,关注的表达与聚集成为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杀手锏。
大众都迫于“意见环境”的压力,变得心理失衡、言语冲动、理性崩塌,而言论自由的狂欢最终导致“乌合之众”的“网络审判”,制造出一种激进的“意见环境”,在群体暗示与传染的机制下,失去了正确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四、“乌合之众”的异质群体心理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关于群体心理规律研究时提出,大部分群体中的个体会有一种侥幸心理,约束个人道德和社会机制的效力在群体中会失效,大众会错误的以为“法不责众”,自己无需承担责任,“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的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4页。]
自媒体时代群体意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变。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 传统文化逐渐衰弱;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作为人民大众的传声筒,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状态下,开始出现一系列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迎合观众的倾向;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李旭,对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J],网络财富,2008年。 / 王艺臻,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以李某某案为例[J],今传媒,2014年。]
网络愚民正是怀有这样一群异质群体心理,大多数的网络愚民在“意见环境”中迷失方向,盲目从众、听信谣言、恶意诽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种各样的谣言泛滥。2020年1月21日至1月27日对网上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85种说法的查证情况,发现74条为谣言。[ 黄楚新,疫情中的公众心态与网络舆论,人民论坛网,2020.2.26,来源<http://www.rmlt.com.cn/2020/0226/570223.shtml> ] 随着疫情的严重,网民心理一度失去控制,“李医生”、“红十字”、“脑瘫儿”等事件加重网络舆情,加重防疫治疫难度。多数网民不再畏惧法律,公开挑战政府,挑战权威,煽动网民群体发布各类反动说词,激发网络群体暴力。舆论场域言语行为时常失焦,甚至受到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用,直接导致了舆论叠加效应和回音室效应[ 叠加效应:经济学概念,指扩大效应类似蝴蝶效应;回音室效应:心理学概念,指我们接收意见相近的声音,彼此印证这些相似的观点。]。
五、针对“乌合之众”的举措
用勒庞的话来说,群体心理作为人类的一种本性,是根本不能改变的。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因此它也无法表现出任何批判精神。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指望“乌合之众”性质的网络大众能有理智和自控能力,巨大的群体在一些幕后推手的作用下极具暴力威胁。新冠疫情期间各类谣言、矛盾、争端已经可以充分证实这一观点,随着疫情的有效阻击和治愈,网络舆情也得到有效控制,大众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对待群体心理要有适当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去看待,首先不要试图利用群体心理以牟取政治利益,尤其不能利用政治权力去强化群体心理。[ 盛洪,民主与乌合之众[J],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 其次面对群体的从众心理,需要官方权威引导,面对反动势力,需要正面事实有效控制媒体谣言。发挥社会舆论正能量,推动辟谣信息传播,建立健康的“虚拟世界”。其三各级宣传部门要牢牢掌握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欧阳辉,做好疫情防控的新闻舆论引导,学习时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2.5,来源:<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205/c40531-31571467.html>]
目前我国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已基本成型,加强网络监控,严格执法。政府部门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动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透明化信息公开,让谣言不攻自破。要务必依法保持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打击的态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绝不手软。[ 张宁芬,浅议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防治[J],城市党报研究,2019年。 ]
莫斯科维奇说,“谎言重复一千遍便是真理。”网络上正是有这样一群人,利用群体心理,煽动误导网民为自己的利用所用。自媒体时代下社会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趋势,创新推动新媒体传播手段,提高舆论话语权,注重“宣传的艺术”和“艺术的宣传”,公开透明,积极面对,焕发人性之真善美。
在乌合之众的对策上,勒庞明确否定了教育的功能,“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认为群体的信念具有非理性的宗教式崇拜。[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9页。] 这其实是教育功能化的狭隘,对于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忽视。福泽谕吉在《劝学篇》中从人的角度阐述治学、实学的本质,治学要道在于守住本分,任何有伤教化、紊乱风俗之人都是不可饶恕的。[ 福泽谕吉,《劝学篇》[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8年,第4页。] 所谓本分,即辨明事物的道理和懂得做人的本分,世间学问有很多,却未必能都使人懂得本分,懂得权力,珍视生命,尊重平等,爱惜财产和名誉。蔡元培在教育的认识上就较为全面,以为社会的混乱、堕落和战争等,是科学过于发达、宗教过于衰落的结果。蔡元培主张,宗教的许多有益的功能可以在艺术和审美中得到保留和发扬,而宗教的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迷信、宗教组织的腐败等,又可以在审美和艺术中被毫无保留地抛弃。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无论从认识、意志、情感三者的内涵方面,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的社会改良方案,在表达人类情感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面对今天的“虚拟世界”还是有效的。
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大众群体不会因为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变得更加理性,相反,言论自由和更快捷的媒体宣传手段,使得大众舆论的负面影响和网络暴力更加严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在群体庇护下会变得更具有攻击性。自媒体时代每一个网民都需要认识到“乌合之众”的本质和大众心理的特质,在“意见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和真善美的追求,管住嘴、擦亮眼,切不能随波逐流而陷入“乌合之众”的语言暴力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