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明
福建省漳州市金峰小学363000
摘要: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下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近几年教学实践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老师也认可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希望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充满了好奇心与极强的求知欲,这个时间段也是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的基础阶段,在这个时候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技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素养;积累
引言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相比以往更注重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以其文学素养的积累为重。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更符合学生需要的方式展开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提高其文学素养,从而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以显著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一、积累文化素养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并对其中的人物、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描写进行细致分析,以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激发小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及探索欲,从而提高其文化素养。由此,通过提高文化素养,小学生能够养成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等优良品质,并能有效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进而使自身的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获得提高,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1]。
(二)有助于语文教育目标的落实
在新课改下,语文教育目标逐渐趋向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内容的浅层含义进行讲解,更要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情实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以提高自身的写作质量,促进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此外,课文主角的形象也是小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通过学习榜样的行为,小学生不仅能实现文化素养的积累,还能在教师的教导下充分吸收优秀作者的写作经验,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进步[2]。
(三)有助于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行,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已成为所有教学主体的共识。由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并积极选用与学生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能以更积极的态度融入学习中,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带来的弊端,进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激发,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够提高[3]。
二、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
(一)提高对教材内容的利用程度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教材也经历了一定的改动。新时期的语文教材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其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以教材为基础,提高对教材内容的利用程度,从而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学体裁也是值得小学生学习的。通过对诗歌、散文、小说等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教师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在教学中为学生留下具有探究性的练笔作业等,从而带领学生共同领略语文学习的魅力,进而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以显著提高。例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这篇课文体现了文章主角蔺相如的聪明机智与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也描绘了廉颇的知错能改的积极思想。通过对这些人物品质的学习,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培养,对文章的体会也更深刻,学习效果也更显著。此外,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落入学习的误区,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提高对导入环节的重视
作为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对文章内容更进行深刻解读,为学生展示课文内容的主旨,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同时,教师要提高对导入环节的重视,以趣味化的方式在导入环节中为学生介绍教学内容,使课堂氛围得以活跃,学生也能保持更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为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故事性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其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并能增进对作者在诗中寄托的情感的体会。在此情境下,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喜欢上文学,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三)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活动能够帮助他们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进程中。这是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由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举办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提高活动效果。同时,在读书会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赏析,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做阅读笔记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提高,对语文学习的感悟也更为深刻。
(四)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尚不足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由此,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赏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多为学生拓展具有故事性、动态性的人物情节,避免在枯燥的内容的感染下激发学生的厌烦心理,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提高。同时,教师应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尽量为学生构建活跃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究欲望,并能主动对文章中的生词、重点等进行研究,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阅读,使其以更真实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进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其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培养,并构建与学生学习特点相符合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其文学素养的培养效果也更为明显。
结束语
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其以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本文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学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荣荣.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策略分析[J].新课程(上),2019(09):158.
[2]刘素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渗透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54.
[3]徐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与对策[J].中华辞赋,2019(0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