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廖柳辉
[导读]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课堂干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廖柳辉
        遵义市务川自治县第二小学 564300
        【摘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课堂干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出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在导入时设置悬念,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精心设置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现将个人的肤浅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诱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时,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长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们能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学生很快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则无法计算。然后,我出示两个方格图,给出条件﹙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视为半格计算﹚,将两个图形都移到方格图上,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找出两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新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把三根小棒分别摆在不同的数位上,于是组成了许多数:111、12、102、210、10101等等,经检验,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可见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都能被3整除。然后再让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9根小棒摆成不同的数。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探索了新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动手实践,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看这些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个个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我抓住“火候”继续启发、引导、设问,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让同学们思考:“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以转化?”通过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总结出:“如果长方形的角发生了变化、长方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
        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精设练习,增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24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的方法最多。这样一来,同学们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
        五、课堂小结,延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延续,使学生延续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结课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节开始所提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同学们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
        伟人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作为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史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21):107.
[2]张煜.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