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冲
佛山市顺德养正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 528300
摘要: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除了睡眠以外,大约有70%的时间要花在人际交往上。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通过与他人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引言:社会适应能力的欠缺会对中学生终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需要将校内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依托体育教学,培养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为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而进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做出行动的一种能力。
一、现今中学生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
现今中学生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弊病:1.做事独立性差,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凡事过分依赖家长。2.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不善于与他人合作。3.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难时轻易退缩等。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得到的是物质的充分享受、社会和学校的关爱、家庭的呵护备至,失去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的“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孙德仁在《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上海市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并由于性格、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由此可见,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人际交往与沟通,促进个性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已迫在眉睫。
二、适应能力培养作用
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专业体育运动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学生在社会中需要多种多样的应对能力,来适应社会严峻工作形式。
(1)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在技术行业这一块,往往需要不同领域的人组团进行工作方面的配合。中学体育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团体体育赛,比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也可以将多人配合游戏引入课堂中,比如接力赛跑等。这些团体配合的体育项目,一方面缓解了学生学习技能的枯燥乏味,给他们学习生活带来点乐趣,更好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有意识的训练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知道配合队友,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2)人际交往
人与人之间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能力,工作的很多方面都会涉及人际交往,由此可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中,中学生很少尝试融入新的社交圈,熟悉的人基本上都是同学室友。并没有机会认识新朋友,融入新团体。而中学体育教学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体育的课程是学生自愿选择的,这样体育课上的同学的兴趣大致相同,也有一定的话题语言。体育老师可以按能力水平进行分组,一对一或者五人小团体,这样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认识新的交际圈,比起孤零零上体育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的期待大大提高。另外,教师多组织一些团体任务,促进学生完成。比如健美操课,教师将学生划分组别后,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入门的舞蹈编排任务,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商讨队形动作服装等问题,课下还要聚在一起排练舞蹈,这样无形中将一个团的学生凝聚到一起,很好的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其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
(3)意志力
长跑是一项能有效锻炼学生意志力的运动方式,众多中学也开展了每天早起晨跑的活动,这是教育改革以来,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重视的体现。但管理力度有所缺乏,学生对晨跑的态度基本上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老师管理不来,没人查考勤,学生早上跑步的态度也是松松散散,敷衍了事。学校强行让学生打卡晨跑最后结果也是不尽人意。学校应该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对早上跑步的厌倦情绪,可以适当用奖项学分等调动学生积极性。普及晨跑的好处,让学生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意志力培养都有极大帮助。
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重视体育教学的管理,普及体育知识,多多组织一些学校有意义的体育项目或比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优化教学内容
借助体育教学形成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具体来讲,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结合时代特色。中学的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前国家提出的有关体育的政策与活动进行,这既是出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实效性考量,也是出于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考量,对此,需要教师予以高度重视;第二,结合学生需求。结合学生需求是指体育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选择一些对学生有所帮助且能够引起学生参与兴致的项目,长期以来,体育教师惰于备课,教学内容多沿用以往的传统内容,这些传统性的活动项目学生从小学阶段训练到中学阶段,已然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有必要优化教学内容,通过丰富体育活动项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求知欲望的引导下,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结合学生年级。结合学生年级是指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以学生的年级为基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2)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克服“一言堂”的作风,代之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信任,发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情谊,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让课堂成为一个大家庭,成为师生的“群言堂”。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学生有亲切的归宿感,能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意见,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形成一个民主的课堂社会。
(3)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但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体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有效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一常比赛、一个游戏、一次接力跑,如果同伴之间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合作意识的培养,要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现实最高目标为准则。一场比赛的胜利,出场队员的个人技术、技能的充分发挥外,主要是同伴之间相互配合。特别是少数技术好的学生,更应教育他们与同伴要相互配合,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相处得更融洽、亲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更大。
(4)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设身上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考虑问题,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角色扮演往往不是个所能完成的,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装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使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体验人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语: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快速增长学习知识的同时,丢掉了该有的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学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缓解学习与生活交往中间过渡平台。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中学体育教育也要创新教学方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社会能力,让学生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习的同时逐渐完备。
参考文献:
[1]吕金月.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6(36):33.
[2]孙侃.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合作学习与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探究[J]. 青少年体育, 2019, 000(001):98-99.
[3]郑春辉.立足中职体育课堂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体育博览,2011(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