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雕塑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造型艺术能力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李珺
[导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意识的创造时代,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马路、楼房、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等的物体汇聚成了一种和谐的空间关系。而我们生活中的人物、事物都是这种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刻艺术则是这种精神与思维的结合.它是经过点、线、体、块构成具有雕塑形态的客观形象,是突出各种空间形态的一种创作方法。

李珺    太原市科技大学幼儿园  030024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意识的创造时代,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马路、楼房、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等的物体汇聚成了一种和谐的空间关系。而我们生活中的人物、事物都是这种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刻艺术则是这种精神与思维的结合.它是经过点、线、体、块构成具有雕塑形态的客观形象,是突出各种空间形态的一种创作方法。
【关键词】雕刻艺术  审美能力  观察想象  自我特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201-02

        幼儿的世界是一种真实的世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太和成人一样。正是由此,我们大胆地让孩子自由、形象、充满幻想地去体验雕刻艺术带来的美,促进孩子从单一思维向多维、向立体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一、通过欣赏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学会观察的方法,拓宽幼儿的思路。
        三、尝试大胆的创作,引导幼儿形成有自我特色的作品
        四、浅谈在雕塑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造型艺术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意识的创造时代,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马路、楼房、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等的物体汇聚成了一种和谐的空间关系。而我们生活中的人物、事物都是这种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刻艺术则是这种精神与思维的结合.它是经过点、线、体、块构成具有雕塑形态的客观形象,是突出各种空间形态的一种创作方法。
        幼儿的世界是一种真实的世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太和成人一样。他们那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在他们的心中他们随心所欲的创作,虽然不刻意的追求完美,但是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想法。正是由此,我们大胆地让孩子自由、形象、充满幻想地去体验雕刻艺术带来的美,希望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孩子从单一思维向多维、向立体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一、通过欣赏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应社会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玩沙、捏泥、浅意识的进行塑形活动。从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到开始认识世界,从观看个别具体形象到观赏一定范围的景物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他们天真好奇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心,常常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一个物体上。因此在雕刻的活动中,我们特别注意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将孩子们内心情感与美术作品所表达的生命的力量融合在一起。满足其审美情感的需要,生成审美愉悦。
        我先请孩子们欣赏了一些名人的创作的雕塑作品。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雕塑艺术品的欣赏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艺术家在雕塑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并且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圆雕、什么是浮雕。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在班里投放了一块大大的KT板,孩子们可以在上面随意的进行刻画。兴趣决定一切,孩子们在上面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有的孩子运用了点线面结合的绘画方式、有的孩子尝试用压的方式表现出凸凹不平的画面、有的孩子用镂空的方式表现物体的特征、有的孩子集合了以上的不同手法,使人耳目一新,惊喜不断。看到孩子的表现我感觉物理空间制造了雕塑实体,而心理空间更赋予雕塑以灵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表现出来属于他们自己的美。
        大班孩子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开始会欣赏美、表现美。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的发展。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丰富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世界,增强孩子的观察、理解、想象和表现的能力并将他们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改变为内心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深。肥皂是孩子们熟悉的一种生活用品。肥皂水吹的泡泡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而肥皂雕刻更带给孩子们一个无尽创想的空间。一个个精美的肥皂雕刻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享受。孩子们说:“原来,肥皂雕刻还可以这么美啊!”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它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创造!
        二、学会观察的方法,拓宽幼儿的思路。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最简洁的形式来说明,其原因就在于自然界本身是和谐统一的。化繁为简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
        在雕刻艺术中怎样用点、线、面、块、体去表现物体的形象是一个比较难以突破的问题。点与点的关联、面与面转折、体积组合、连接的变化等这些东西如果直观的呈现给孩子们听他们一定会一头雾水。
        幼儿观察事物比较粗略、笼统,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常常易把相似的数字图形等混淆起来。我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所要分辩的对象,通过认真比较,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差别,自己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
        因此,我设计的制作步骤示意图,通过一幅幅图片一张张的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讨论,一步步的了解制作的方法。
        1、了解材料,学会使用方法。
        幼儿看到材料后,我引导他们讨论,刻刀如何使用。一个孩
        子说:“先画好了,再一道道的划开。”一个孩子接着说:“不对那个面是平的划成一道道的平不了,肯定不能划。”一个孩子说:“你看两个刻刀,一个厚一个薄,一个粗一个尖。粗的先划开了细的再刮平了不就行了吗?”在他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纠错的能力。讨论告一段落,孩子们出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粗的刻刀能刮平,一种认为细的刻刀刮的平。因此让两个孩子们分别尝试两种方法。其它孩子观察。最后得出结论粗的刻刀先刻好,再拿细的刻刀刮的比较平。可以看到通过他们自己亲自的讨论与实践学习的会更扎实。
        2、通过观察,发现雕刻技巧
        在雕塑中,点、线、面的结合,构成形体。一件雕塑作品,是由不断变化的形体组合构成的。这种变化是多因素的,雕塑的形体起伏与变化,会产生动态的变化。而雕刻方法的使用使得这些变化更加生动。
        (1)画或是划的刀法,常常用于一开始的构图。在雕刻的物体上,划出所构思的大体形态、线条,具有一定的深度,然后再刻的一种刀法。对于这种方法孩子们都能够掌握,但是在构图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构图比较大,有的则比较小。孩子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使用刮画笔尖的那一头来绘制比较得劲。有的地方可以画的深一些、有的则可以画的浅一些。这样深浅的表现方法使得孩子们在后期的雕刻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突出重点的表现形象的特征。
        (2)刻的刀法,是雕刻中最常用的刀法,它始终贯穿雕刻过程中。孩子们最常用的也是这种方法。肥皂本身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孩子们对于刻的深浅比较容易掌握。因此,用刮画笔笔刀的那一部分来刻画,可以很快将物体的形象大致表现出来。
        (3)抠的刀法,抠是指使用各种刻刀在雕刻作品的特定位置时,抠除多余的部分。比如说眼睛、嘴、花纹、水泡、车轮等等。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凸凹效果。
        (4)削的刀法,是指把雕刻的作品表面“修圆、修平”,即达到表面光滑、整齐的一种刀法。在这种方法的使用中,孩子们普遍都会出现力度掌握不够的情况。不是太用力削的过深,就是削不到位。
        孩子们的思维是相当开阔的,伴随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阶段.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热情及创造力,让我们感叹!
        三、尝试大胆的创作,引导幼儿形成有自我特色的作品
        中国艺术家曾经就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言论。我们的教育在被孩子们接纳为个人经验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充分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幼儿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形和色,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开始拿起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他们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引导孩子创作有自我特色的作品、形成自己的风格,避免千篇一律、照猫画虎的创作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该做的。我们应该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感受幼儿的欲望和感情表现,近而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