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张云波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对中小学生的管理也更加人性化、全面化

        张云波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2644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对中小学生的管理也更加人性化、全面化,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希望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提高管理效果,进而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认识到自身的角色,更应当建立更为全面的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班级管理方面的类型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探究相应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班级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正确的班级管理可以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学生个性品格形成、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对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
1.传统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班级管理方面的类型以及问题
        1.1班级掌控型
        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掌控型具体是指班主任本身就代表了权力,班主任发布的任何一项指令,学生都需要无条件地服从,最终,学生则成为了执行命令的“机器”。对于该种类型而言,其班主任的态度以及做事风格非常强硬,他们认为学生必须要被强制性地管理,同时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一定要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班主任教师产生畏惧,甚至愤恨的情绪,进而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惧怕教师的威严,许多学生在行动上表现得更加地退缩,而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也表现得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该种模式下,那么将会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
        1.2过于关注型
        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过于关注型具体是指教师过于关注所有的学生,同时负责了班级中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而学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参与过班级建设。如此一来,学生只能成为一名“旁观者”,并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而班主任教师也会变得非常地忙碌,每天早出晚归,为班级中的各种事务进行操劳,由于一个班级中可能出现的事情非常多而且繁琐,这就导致班主任自身休息、自由活动的空间变得原来越少。这种全面负责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本身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锻炼,更制约了教师在科学管理方面能力的提升。
2.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2.1教师转变、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学理念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一背景下,不仅教育的本质、内涵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而且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维都应当随之进行调整。现阶段,学生的情感价值理念发展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他们希望能够运用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当及时地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为学生成长、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生争取更多表现自我、获取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2.2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权威,是课堂的引导者,这种思维模式的存在限制了学生天性的发挥以及释放。

使得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高高在上的活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是非常不现实的。师生之间所存在的不对等关系,导致师生关系不断恶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执行教师所布置的每一项任务。新课程背景下,这种被动的师生状态早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而教师则需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看法,以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需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体罚或是变相体罚学生,也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条件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教学问题,二者之间需要保持平等的交流、沟通,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看法,用真心去打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无私的爱。
        2.3鼓励学生主动承担责任,使班级管理更加民主
        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仅凭教师的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学生身边,而班干部则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得力助手。所以,班主任要通过民主投票选举的形式选出班干部,以使得班干部的选举更加公平、公正,而选出的学生也是班级中威信比较高的学生,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信服,班级管理的效果也会更好。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轮流制”的班级管理策略,让班级管理更加民主、透明,学生在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也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进而积极配合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
        2.4重视班级共同体的建设工作
        班集体是经过教育环境的熏陶、感染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班级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是班集体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班集体而言,其属于一个稳定、长期的正式群体,是由广大学生、教师共同组建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利和义务为班级建设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不能过度使用奖惩制度,而是要构建一个积极、快捷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兴趣以及学习需求,对于学生的实际问题、表现进行正确的信息反馈。无论是课堂教学中,还是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构建一个充满关心、爱护、和谐的班级共同体,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当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而班级也可以看作一个小型的社会,要想保证学生在学习以及班级活动中拥有自主权、知情权、发言权,就必须让学生树立主人公意识,进而使得学生个体以及班集体都能够获得共同发展、进步。
        2.5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机制
        教育工作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如每天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而学生本身也需要对自己的进行评分,班级中其他学生也需要进行相互评价。为此,教师也可以举办主题班会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以奖励、鼓励为主,表现好的学生在受到表扬后会更加地自觉,而表现一般的学生在受到教师的表扬后也会在班级活动中进一步约束、管理自我,进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对于表现差的学生,教师不能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批评,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感觉非常“没面子”。教师要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进而主动听取教师的意见。
3.结语
        在一个班集体之中,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个人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班集体的整体水平。因此,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是简单地听从学校的安排,而是要投入心血和智慧,依据新课改理念与学校、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建立更为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以从根本上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关于举办“从规范管理到文化浸润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班级建设”高峰论坛的通知[J].新班主任,2018(01):71-72.
[2]李改秋,王跃龙.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思考[J].中华少年,2016(20):251-252.
[3]刘百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J].吉林教育,2015(28):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