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仙桃汉江杜家台分洪道堤防管理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上   作者:邬凡
[导读] 防作为防汛工作的重要手段,对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堤防。

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仙桃汉江管理分局    邬凡   433000

(摘要)汉江下游,地势低洼,民生安澜,系于堤防。堤防作为防汛工作的重要手段,对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堤防管理,确保堤防安全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仙桃汉江管理分局杜家台分洪道堤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提出一些加强河道堤防管理的对策,以期提高分洪道河道堤防管理水平。
        一.杜家台分洪工程基本现状
        杜家台分洪工程由杜家台分洪闸、行洪河道、围堤(外包线)和黄陵矶闸四部分组成,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洪控制工程,有效改善了汉江下游堤防防汛的紧张局面具有分泄和蓄纳汉江长江(可蓄纳长江干流超额洪水16亿m3),超额洪水及排泄渍水的双重功能。行洪河道是将汉江下游超额洪水引入分蓄洪区调蓄的分洪通道,上段又称为分洪道,起自杜家台分洪闸,下至周帮进入蓄洪区,长20.5千米,左右堤距宽800米,堤身高约7米,堤顶宽6米,分洪道两岸堤长41.89千米。严格意义来说,杜家台分洪工程是汉江下游和武汉市的一道防汛安全屏障,保护着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杜家台分洪道堤防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模式粗放化
        分洪道堤堤段长、纵深广、任务重、人员少。以洪左堤为例,洪左堤19.32千米,在职人员6人,人均3.22千米。洪南、洪北两堤间纵深800米,行洪河道水土面积超两万亩,工作战线长、土地纵深广,这些人员要肩负起分洪道堤段工程的日常管理、维修养护、水行政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和水土资源开发等多项任务,管理力量捉襟见肘,遇到时效性工作任务时,不得不雇佣劳力协助,管理经费和难度较大。同时,受传统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制约,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数据收集、记录和统计任务,要花费比较多的人力和时间,效率低下。
        2.职工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积极性此起彼伏
        业务水平影响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关乎事业成败。近年来,一批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堤防管理队伍,工作阅历尚浅,但他们是最能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是堤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希望担当。目前,“高学历,低技能”是年轻职工的主要特征,他们理论知识丰富,对未来期望值高,最关心自身的职业发展,但是堤防管理工作的苦、累、脏与他们的职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工作积极性不高、职业生涯悲观等新情况。
       3.缺乏资金支持,基础条件落后
        目前,重汉江干堤管理、轻分洪道治理是目前分洪道堤防管理的突出表现。分洪道堤每公里每年的管养经费为11000元,管养经费仍有较大缺口,由于分洪道原有工程标准低,质量差,隐患多,工程老化加重,有些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旧患未除,又添新险。同时,因财政紧张,上级投入资金较少,管理经费不足,给堤防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加之河道正常规费征收难度大,使河道工程正常维修养护难以保证,加剧了工程设施的老化。其中,益草覆盖率低,草种变异,部分堤段益草几近于无;分洪道堤防拦车卡少,均为单杠拦车卡,限高1.9米,只能限制大中型车辆通行,不能限制小型车辆通行,每逢雨后,车轮槽及雨水沟缺明显。
       4.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管理秩序缺位,堤防损坏严重
        分洪道堤的历史遗留问题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烙印,分洪工程建设之前,行洪河道及堤防范围内的土地由附近村民种植经营,其土地性质为集体所有制,分洪工程建设以后,行洪河道及堤防范围内的土地为国有土地性质。《水法》最初颁布实施于1988年,此前法制不健全,违章占用河道堤防现象时有发生,妨碍了正常的堤防管理。部分村民法律意识和大局意识淡薄,因历史惯性思维,受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驱使对分洪道及堤防范围内的土地属权具有争议,认为“国有”即“我有”,不分洪的时候理应“被我使用”。随意侵占、滥挖乱采、堆放杂物、散养牲畜、倾倒垃圾、破坏林木、违章栽植等现象时有发生。分洪道防汛通道没有硬化堤段,上下坡路过多过繁,车辆碾压频繁,加剧堤顶道路损耗。



        5. 执法权力有限,违章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作为纯公益性水利事业单位,本身执法权力有限,在执法过程中“柔性有余,刚性不足”。近年来,基层管理段加强了与分局水政大队、乡镇派出所、地方水行政部门的协调联系,初步形成了联防联控,联合执法的工作局面,但各种水事违章行为犹如“躲猫猫”、“打太极”,变相取土、违章开垦、违章建厂等行为时有发生,非法采砂更是屡禁不止,少数涉河项目未批先建或者不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施工,擅自更改工程设计方案,且不主动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编制相关补救措施。
        6.水利经济创收乏力,持续增收项目较少
        近两年来,仙汉分局为分洪道堤水利经济工作给予了大量政策支持,提出了“以水带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的水土共生、人水和谐的发展思路,分洪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利经济发展获得质的突破。积极引入银沙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扭转了分洪道堤无稳定水利经济收入的局面,为分洪道堤水利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遵循。但地方水行政部门对分洪道水土资源行使审批权限,堤防管理部门对洪道水土资源的管理弱化、边缘化,影响了分洪道水土资源的整体布局和科学利用,稳定增收项目较少、增收渠道单一,水利经济任务主要靠机遇性收入,增收金额较低、收入周期较长仍然是水利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加强分洪道河道堤防管理的对策
        1. 加强人员配备,改善管理手段
        人是最活跃、最持续、最有效的发展要素,用事业造就职工,用感情凝聚职工,用机制激励职工,发挥人的“第一资源”作用。用政策激励职工投入到分洪道堤管理工作中来,配齐各类基层管理人才。具体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岗、任务明确、措施到位。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和奖惩机制,倒逼庸懒散者立行立改,激励勤快实者想干真干。确保容错纠错机制健康运行,让干事创业者开动脑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逐步推进市场化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实施“以钱养事”,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养护体系。
        2. 重视职工关切,健全成长机制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强化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促进堤防发展。提高人员财政经费拨付标准,提高干部职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为职工创造舒适、卫生的生活工作环境,为堤防管理工作提供保障,让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收获获得感和幸福感。理顺人员管理机制,对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制定完善的个人成长计划,实施专业化人才战略,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推行“朋辈导师”计划,选拔思想上进、精通业务的优秀干部职工对年轻职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促进年轻职工快速成长。
        3.保障资金支持,改善基础条件
        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争取上级财政拨款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对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做好堤防确权划界,明确所有权,抓住管理权,激活经营权,坚持谁管理,谁受益。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清淤去腐、疏浚河道工作,为投资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发挥分洪道两万余亩土地资源优势,更需要主动担当,勇于作为,争取堤防管理部门对河道土地的审批权限,实现就近管理,统一规划分洪道水土资源,将分洪道打造成为“以水带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的水乡走廊。
        4.规范河道秩序,解决遗留问题
        稳妥推进河道治理,重视群众利益关切,做足做细前期调查研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利用河湖长制制度优势,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同合作,推进确权划界,寻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效途经。深入村组,联系群众,广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于河道堤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大家自觉保护身边的河道,主动参与到建设美丽堤防工作中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河湖管护,进一步把河长制工作落实、做细,不断形成河道管理保护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积极与大户联合造林,强化双边合作,明确权利义务,实现林业收入与生态效益双丰收。封堵过繁过多的上下坡路,保留必要通道,逐步规范堤防管理秩序。
作者简介:邬凡(1969-),男,高级经济师,大学学历,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