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华苑产业区 300384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PPP模式已被积极推广,其应用也变得愈来愈广泛。但是面对市场前景的巨大变化,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到PPP项目中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PPP项目中的关键。本文主要概括了PPP项目中法律风险的研究意义,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在PPP项目中的法律风险,探讨了建筑施工企业在PPP项目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策略,望给有关的工作人员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PPP项目 法律风险 防范
Public Privatc Partnership 模式简称为 PPP模式,主要以合作形式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建设开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主体为政府及私人经济组织[1]。当前,我国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推行PPP模式,施工单位涉及了较为多样且繁杂的法律关系,并面临着多元化法律风险的考验。
一、PPP项目中法律风险的研究意义
在PPP模式下,施工建筑企业不仅有了全新的发展条件,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2]。首先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取得了将投资建设及运营一体化有效结合的机会。从经营框架上来讲,以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施工业务这一项收入,而现在既有投资获得的收益,又有施工利润,同时还有维护服务收入。其次因我国当前PPP项目还处在发展阶段,欠缺完整的立法,有关方的法律风险意识还不足,已经造成一定损失且发生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3]。PPP项目包含建设运营、项目融资及项目管理等全部过程,其主要的特点为投入比较大、步骤复杂、时间长及合作环境不稳定等,由于缺乏健全的PPP模式的法律制度,因此多种风险同时存在[4]。建筑施工企业怎么抓住时机,对有关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将PPP发展作为契机从而转型升级,是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在PPP项目中的法律风险
1、外部风险
现行法律政策的变化产生了相关外部风险。当前,我国涉及PPP项目的主要法律法规包括两种:首先是国家的发展及改革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其次国家财政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因两部委的看法存在一定不同,当出台新的法律政策时,可能对同一事项进行了不同规定,产生了冲突,从而对PPP项目产生了一定法律风险[5]。比如两部委对PPP模式项目,未设立一致的标准,也未明确指定责任主体。并且,对私人经济组织的界定也存在一定异议,国家发展及改革委员会认为与条件相符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等都属于私人经济组织,而国家财政部认为私人经济组织并不包括控股的国有企业及融资平台[6]。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决策存在异议,无法定论。对于存在的差异性,上位法仍然没有确切的指导和引领,有关地方政策,也没有具体说明如何加以适用。
2、内部风险
PPP项目内部法律风险,主要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公司在实施过程中的因合同、管理、施工等引发的法律风险。通过PPP模式开展项目建设,过程主要包括了投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融资担保、商业保险、运维等每一个环节,因此施工建筑企业、项目公司必须要与各方进行接触,并且要组织项目全过程和各个阶段的实施,且项目时间长,运作的过程比较繁杂,导致相关法律风险的发生率也变得越来越高。
例如发生合同约定的索赔事件时,未按规定在约定时间和程序及时提出索赔,导致索赔不能;或选择的分包商履约能力不足、施工质量不能保证、欠付农民工工资等,导致发生工程施工分包合同纠纷或农民工欠款纠纷;或购买材料后不及时支付货款甚至长期拖欠货款,导致卖方起诉发生法律诉讼纠纷等。上述这些类似的情形会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三、建筑施工企业在PPP项目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策略
1、对外部风险进行积极应对
对于法律政策变化产生的相关风险,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应对。第一,加强对PPP项目自身的合法合规性审查,确保符合现有法律政策规定,必要时对项目进行法律尽职调查。第二,加强对当地政府财政状况、信用状况、负债水平的考察,尽量选择财政状况好、政府信用好、负债水平低的政府方主体,预防和降低地方性政策的变动风险。第三,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对PPP模式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和重视程度,加强学习并提高对法律政策变动的敏感度,一旦新的法律政策出台,在学习理解吃不透的情况下,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例如如何理解“由第三方代持社会资本方股份”这句话。第四,对法律及政策存在的不稳定,可在洽谈PPP项目合同过程中,在合同相关条款及附件上详细约定当法律政策发生变化时的解决办法、途径和程序,例如:对可能或将要出台的法律政策,可事先在PPP合同条款中进行预防性约定,如合同约定未来政府颁布的环保法律政策导致材料上涨到一定比例,可以申请索赔。第五,如果已出台的法律政策对项目造成了一定影响,则应迅速吃透该项法律政策的内涵并找出解决方法,通过与相关方协商或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必要的调整等方法来解决。
2、谨慎对待内部风险
在PPP项目建设实施、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精心组织、谨慎对待、动态监控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规避风险,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应对措施是,对合同管理法律风险,要增强对PPP项目合同的起草、谈判、履行、变更等全过程的监管,保障权利的有效主张和实现;同时对相关合同进行有效充分的管理,例如对分包合同、原材料采购合同、设备租赁合同、劳务合同等进行合理安排和管理,并派专人进行管理,确保不发生履约相关法律风险。对项目日常管理中可能的法律风险,要加强对外授权、劳动人事、工程进度、施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签证管理、保险承保续保等方面的管理。对项目公司的管理,需要按公司法的规定规范化运作,需要建立公司行政、人事、财务等体系和制度,如果项目公司人员与项目部人员存在竞合则要注意区分相关财权、物权等,以免将来出现审计或法律风险。对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既要注意已有诉讼案件的解决,也要注意潜在诉讼纠纷的解决,例如设备租期到期后不及时归还导致租金继续计算和出租方起诉,类似问题如及早处理和沟通解决,可避免发生诉讼风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PPP项目中,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必须要认清在PPP项目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有效地把相关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充分调动更多的资源参与到项目投资建设当中,推动PPP项目的成功和健康发展,实现双赢,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施工任务,使企业得到更高的回报,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及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陈.建筑施工企业PPP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17.
[2]方苒.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风险管理——以X集团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
[3]龙凤.新常态下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4]张睿.浅析通过股权交易参与存量PPP项目建设的法律问题 ——以Y省某高速公路项目为例[J].法制与社会,2020,(20):50-52.
[5]许杨.PPP项目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203,215.
[6]王旭东.建企视角下的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管控[J].施工企业管理,2019,(5):47-50.
作者简介:王志刚,1983年3月15日,男,汉族,籍贯湖北潜江,职务:公司律师/职称:三级法律顾问,学历:大学本科,单位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法律风险管理部,研究方向:建筑工程行业相关法律。天津市华苑产业区 邮编3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