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与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7期   作者: 刘素如
[导读] 历史学是高中阶段的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刘素如
        广东省惠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邮编:516200
        摘要:历史学是高中阶段的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想要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需要一定的历史解释能力。对此,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学历史解释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史料教学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希望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一、史料教学的概念
        史料教学就是将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以及探究历史的证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认识史料的证明力和运用史料解决问题两个部分。
        认识史料的证明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分辨史料的类型。学生需要对史料进行归类,根据史料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以及口传史料,按照史料的价值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二是甄别史料的真伪。学生需要从类型、历史背景、时间等方面分析史料的可信度;三是分析史料的价值。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的价值更高。
        运用史料解决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搜集史料,是学生带着问题寻找证据的过程,耗时相对较长,一般放在课外;二是针对问题分析史料,这是历史分析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史料的分解和组合,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分辨史实、史论和史识,把握好基本信息,再去除无关紧要的内容,将史料分解成并列、有联系的部分;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将分解的各个部分按照史实发展组织成一个连续的历史内容。
二、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解释就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高中阶段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记忆混乱,很难建立历史框架
        通过对高中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较为混乱,导致其在构建历史框架上存在较大的困难,造成该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目前教材体系的缺陷。目前人教版教材主要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本必修,这三本教材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的,内容上也存在重复的部分,学生在高一到高二上需要完成三本必修,学习的时间较长,如果没有及时的巩固很容易造成遗忘;二是由于历史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尤其是近代史的部分,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高中阶段历史的知识点多达上万,都可以作为考试的内容,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乱;三是教学时间有限。由于历史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想要完全理解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大部分的教师会选择在高三复习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建立知识体系,但是该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较重,无法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历史学习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历史文本的理解不足
        学生对于历史文本的阅读理解不到位,就很难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足,就很难提炼材料的主题。每个学生的思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试题的参考答案只有一个,如果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有自己的理解或无法准确分辨相似的知识点,就会导致其在答题过程中选择错误的知识点。
(三)学生阐述语言淡薄、缺乏充分的论证观点
        历史解释能力可以看作是学生对于历史的阐述能力,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的知识,对相应的观点进行论证,通常包含阐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部分,最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升。

这对于学生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不够熟悉、知识体系不够牢固,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就无法准确提炼材料的主体思想,也很难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在阐述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遗漏,在考试过程中很难有效的组织语言,导致得分不高的情况出现。
三、史料教学与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意识
        历史解释意识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一段史料或历史文本时,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为什么史料会这么阐述,是否还有其他解释”。就是学生在面对历史文本时,会合理权衡史料的合理性,继而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释方法。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意识,帮助学生打破一切迷信。高中阶段的迷信主要包括学术权威迷信、崇洋心态以及非理性看待教材和教师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自主的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以西方的经验评价历史,盲目崇拜权威,对权威观点盲信,不加以判断,同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对教材或教师言论过分信赖或非理性不信任的情况。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的自身批判精神不足,尤其推崇新奇观点或非正统的言论。对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破迷信,对权威言论保持批判思维,学生才能对历史资料的合理性和主观性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历史文本时,才能具有一定的历史解释意识,具备一定的历史批判能力,为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二)重视史料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一般来说,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大部分史料都是史实和史论的结合,都是经过人的主观加工、剪裁和重塑的,并不等于历史的本身,区分史实和历史解释,就是区分史料中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过程。在中小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长期接受历史知识和结论的灌输,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因此学生在面对史料时,很容易轻信,没有意识到历史叙述是作者根据史实所构建的包括其自身价值观的内容。因此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历史学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合理编排、取舍历史资料,避免学生由于时代、文化、私人观念等因素造成对史料的误解和曲解。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历史表述能力,才能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加强逻辑推理训练,历史解释的本质就是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因果逻辑关系的构建。从纵向上来说,历史解释的任务就是根据问题挖掘史料与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横向上来说,历史原因具有联系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事件的爆发具有政治、经济、人为等多种因素,历史解释就是在这复杂的关系中理清线索、分清因果。学生在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推理错误的情况,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例如,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20年代国际的关系”这一节课当中, 其中有一幅图, 战后的德国, 法国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漫画。教师就可以针对漫画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引导, 引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 使学生能够学会分析图中的英法德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然后这个漫画主要是说明了什么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小组合作, 探究学生在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过程当中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意识增强自身的历史学习积极性, 更好的在历史事件分析的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释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史料教学对于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历史解释能力能够在提升学生历史成绩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作用,根据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 史料教学在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提升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2]吴佩瑶. 史料教学与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3]黎新. 重视史料教学,加强对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4]吴艳梅. 史料教学与高中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16.
[5]卓佳盛. 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高中生历史分析能力[J]. 西部素质教育,2015,1(10):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