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翔
甘肃省临夏州中医医院精神卫生中心 甘肃临夏 731100
【摘要】目的:探讨对焦虑抑郁青少年实施心理治疗联合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并分析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3月以来焦虑、抑郁问题较为突出的96例青少年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心理治疗,对比分析与观察两组青少年SAS评分、SDS评分、平均治疗时间以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青少年治疗前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时间、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方式,有利于减少治疗时间,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受到社会多重压力的影响,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其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应及时予以治疗,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1]。目前,针对青少年的焦虑抑郁障碍,较为普遍的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其效果相对较好,但并未从本质上解决青少年的焦虑抑郁问题。有研究表明,对焦虑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学生,予以有效的心理治疗联合药物干预方式,有利于提高治疗疗效[2]。对此,本文研究中,主要对观察组青少年采取心理干预联合药物的治疗手段,探讨其治疗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0年3月以来焦虑、抑郁问题较为突出的96例青少年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男28例,女20例,年龄14-17岁,平均(16.23±1.35)岁,平均病程(3.15±0.47)个月;观察组接受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男26例,女22例,年龄14-17岁,平均(16.37±1.28)岁,平均病程(3.54±0.49)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行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均以SAS、SDS量表进行心理状态的测评。对照组青少年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1.2.2观察组
观察组药物治疗方式同对照组,额外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具体内容包括:(1)直接心理疏导:积极与学生及家长、老师、同学沟通,了解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病原因;对症下药,即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原因,采取具体的心理疏导措施,如休学、家长降低对孩子的要求等。(2)加强间接性的引导: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心理问题的原因相对较多,如学习压力、校园暴力、家庭情感等。所以,工作者对其进行间接引导,如为其制定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集晨练、培养兴趣爱好等内容于一体,尝试转移青少年的注意力和减轻其心理负担。(3)碎片化信息传递:因某些特殊原因而导致的学生轻度焦虑和抑郁问题,对学生学习及生活并未造成过于负面的影响,对此,工作者可及时为其传递积极的碎片化信息,如时常对青少年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类似于“我觉得你可以”“我认为你很棒”等,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的两组青少年SAS评分、SDS评分,分值越高,说明其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越强烈;观察两组平均治疗时间;同时,观察青少年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以SF-36量表做测评,分值越高,说明青少年的生活状态越趋于理想化。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两组青少年治疗前后SAS、SDS评分、平均治疗时间、生活质量(SF-36)等指标均采用计量资料(±s)表示,以t值检验,P<0.05,说明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青少年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状态比较
两组青少年治疗前的焦虑、抑郁评分相对较高,负面情绪较强烈,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状态有明显好转,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少年的心理态势较佳,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png)
2.2两组治疗时间与治疗后生活质量(SF-36)比较
观察组治疗时间(36.57±5.23)d显著少于对照组(46.82±6.34)d;观察组青少年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46.72±3.25)分显著少于对照组(61.37±3.84)分,组间数据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焦虑抑郁是许多青少年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障碍问题,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对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药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标,不治本。正所谓,“心病需要心药医”,给予青少年适时的心理治疗,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以往研究报道中,有学者针对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况做出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干预手段的研究,如缪雪娜[3]在研究中,对2014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心理门诊收治的100例青少年进行研究,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将青少年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均入组50例,对照组青少年接受单纯的心理治疗,研究组青少年接受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对两组青少年治疗前、治疗第一、二、四、八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为,研究组的青少年于第二、四、八周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此次研究中,结果为:两组青少年治疗前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时间、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方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对焦虑抑郁障碍青少年,采取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方式,有利于减少治疗时间,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静.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6):81.
[2]李燕华,蒋婉丽.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疗效分析[J].智慧健康,2018,4(24):137-138.
[3]缪雪娜.心理联合药物治疗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10):141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