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谢红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上   作者:谢红
[导读] 高中阶段的学生,从年龄上来说,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稚嫩的阶段;但是从面临的压力来说,高中生的面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验,学业考试的压力是空前的。

重庆字水中学  谢红  400000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从年龄上来说,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稚嫩的阶段;但是从面临的压力来说,高中生的面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验,学业考试的压力是空前的。在这样的高压力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意识尤为重要。因为学科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生命价值观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利用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本文着眼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探讨怎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渗透生命教育,以期培养出心理健康、乐观积极的中学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语文是一项语言和文化的综合学科,在这门学科之中,包含着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样语文学科之中也有很多跟生命价值有关的内涵值得人们去挖掘。语文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就是要善于从语文知识中挖掘生命教育的观点,让学生们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着的人文素养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并融合贯彻到日常的生活之中,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首先,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性质的学科,课本知识里面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可以帮助学生修生养性在学习中挖掘出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肯定,并与书本中所学产生共鸣[][1],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修养,实现新课改之下的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其次,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本身就包含珍惜生命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指引,对自身的生命充满敬畏,从而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保证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
        高中生对于自身的生命和这个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在高中阶段应该由人做出正确的指引,而语文教师正好能够在这其中扮演起良好的角色[][2]。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中第二单元的学习时,本单元主要是对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几位宋朝的大家的词进行学习。但是四位的人生经历同样丰富,可谓在几十年的岁月之中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因此,在进行词的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几位词人背后的故事一一地展示在课堂之上。柳永的怀才不遇,苏轼的雄才大志。


辛弃疾满腹经纶,但是仍然没有得到重用,最终老年还孤寂至死;李清照经历了宋朝的兴衰,最终在南宋家破人亡,成为了凄凄惨惨戚戚的老妇人。就算这四位词人的人生境遇跌宕起伏,但是不影响他们将自身的生命活出光彩,为中国的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育学生要学会接受自己,接受现实,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形态,就算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也要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心态。
        (二)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高中生的学业压力繁重,长期积累下来的情绪得不到疏解,容易堆积在心理形成一系列的心理疾病,最终无法挽救。高中语文教师有天然的沟通优势,能够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之中,窥视到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可以掌握相关的机会,对高中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指引他们放下心中的烦躁,将不开心的事儿分享出来。例如,在学习课文《热爱生命》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文之中主人面对大自然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传输给大家,然后询问学生对生命的看法,及时发现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防止酿成大祸[][3]。
        (三)注重和家长共同合作
        高中生的活动场所相对固定,主要就是在学校和家庭。对于未成年来说,父母或许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有的时候比教师的教导更为有效。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免不了和学生们家长进行合作。首先,教师应当告知家长定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教师应当告诉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之中,爱惜自己的生命,勤于锻炼身体,并且带领孩子锻炼身体,珍爱生命,将自己的承诺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最后,教师和老师之间要经常沟通,对孩子的近况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反常情况,并且合理排除学生们的忧心。
        结语:
        随着近些年来,恶性事件在学校之中蔓延,生命教育已经在我国的教育机构之中引起了重视。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地渗透生命教育,还需要持续地进行改善。对于高中生而言,生命教育能对孩子的生命观和品德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老师应当在课堂之上多多发掘语文课中的生命内涵,与家长之间共同努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洪续,贾淑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1):179-180.
[2]张宝根,罗佳,张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职教论坛,2019,701(01):153-156.
[3]赵丹妮.生命教育视域下的“知行卓越教师”培育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8):58-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