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陈菲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些阅读教学呈现出了重读重悟耗时低效的场面。

成都天府新区锦江小学  陈菲  610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些阅读教学呈现出了重读重悟耗时低效的场面。教学中以本为本,探究对话练笔;善读补白,激发兴趣练笔;创设情景,回归生活练笔;发挥想象,拓展空间练笔等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提高实效性   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斯霞老师也说过:“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使儿童迅速学好祖国语言。”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话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必须要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
        但是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有些阅读教学呈现出了重读重悟的热闹场面,课堂上对教材的肢解、碎问、反复感悟的现象消耗了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缺少了动笔的时间。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不无忧虑地说:“当前阅读教学还存在着‘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一味注重内容理解和人文感悟,而忽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的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
语文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语言不是孤立的符号系统,它积淀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在阅读教学中,“说”与“写”分离,则两败俱伤;“说”与“写”结合,才会相得益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让语言不但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胸中活起来,最终使得学生不吐不快提笔下言,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一、以本为本,探究对话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对话”,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个人或更多人的谈话。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中国最早从哲学的角度这样阐释“对话”: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及对立两级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因此,《语文课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意味着教师首先是参与者,旨在为学生开辟有效对话的途径,提高对话的质量,为写作拓展思路。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容易直奔父亲的一段话,得出“花生就是默默无闻”的象征。以此作为人文熏陶的抓手,然后就“做什么样的人进行辩论”。而本段教学的谈话,从生命的高度去欣赏花生,它首先具有不屈的顽强的生命力。这不正是一切生命成长的必要条件吗?有了这样的解读,学生在学习父亲的话的时候,就不会囿于只喜欢花生“默默无闻的精神”了。


学生在回答“你想做什么样的人”时便有了独特的文笔:(以下是部分学生小练笔)
        生1:我喜欢苹果、石榴、桃子,它们敢于把自己展示给人们。我更喜欢花生,它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敬畏。一个人要有自信才不会被打垮。
        生2:我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积极乐观的成长。
        生3:要尊重一切生命,因为每个生命的成长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可以这样说,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别致有效的对话,成为学生习作的灵感源泉。
        二、善读补白,激发兴趣练笔
        补白原是国画布局中的艺术之笔。因为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明显不同之处,便在于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为中国画的神来之笔。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的,更给观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所以阅读教学,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着笔点确定写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这才是读者个性表达的自由天地
        三 、创设情景,回归生活练笔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生活化”备受关注和推崇,联系生活、体验生活、还原生活都是“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做法。所谓联系生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文字恢复其作为生活的鲜活与真实,引导生生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精神的熏陶感染。文中西蒙的出现,是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的,学生若没有生活体验,很难读出“味”.显然,教师范读前的一番情景创设,很快将学生记忆深处的生活情景搜寻出来,再施以恰当的朗读技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为学生营造剧情的氛围,把学生带进文本,再带出来,于是就有了学生感人、真切的小练笔。这七分钟所完成的小练笔,“得意”而不“忘言”,让我们领略到了阅读教学的精彩本质。
        四、发挥想象,拓展空间练笔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是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并且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滋养我们的才气和灵性。”让想象这朵“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进入孩子的生活,进入孩子的学习,是对儿童生命的一种关怀和体贴。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这段教学,在沙沙的落笔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后的精彩。
        新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阅读教学占领着显著的地位,要提高教学实效性,阅读教学首当其冲。只有当读与写和谐统一巧妙结合,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思维的高山,人格的高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