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提问艺术,激活学生思维 杨玲花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2期   作者:杨玲花
[导读] 老师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时常感叹,学生进入中高段之后,上课举手的人越来越少,课堂上越来越沉默。

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   杨玲花

[内容摘要]老师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时常感叹,学生进入中高段之后,上课举手的人越来越少,课堂上越来越沉默。老师们为了改变现状,想尽办法却效果甚微。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觉得注重提问艺术巧妙设计“主问题”,精心锤炼提问语言,再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语文课堂添彩。
[关键词]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  思维激活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孩子思维、传授文本知识、引导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甚至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引起了绝大多数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逐步趋向简洁明了、目标性强。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能看到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兴奋的表情,思维的火花,出色的回答。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平时的“家常课”中提问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满堂说”的现象不见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但提的问题常常趋于简单化、随意性,对学生而言缺乏思考的价值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燕子》中的最后一段是这样提问的。师: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生:有三句话。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生: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师:是的,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那么这种样子文中说像什么?生:像曲谱?
        2.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超过了学生原本所拥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难度过高,学生无法回答而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父亲和鸟》一课时,他问“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结果,难倒了学生,教室里一片沉默,课堂进入了“冷场”状态。
        3.提问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师提了问题就要学生马上回答,不给他们任何思考的时间,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日子久了,还会使得学生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所提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回答,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如果能静心思考,精心设计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巧妙设计“主问题”
        一篇好文章,往往在字里行间都隐藏着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在教学中,教师学会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有效对话,认真钻研教材,从而可以在文章中寻得教学的突破口。
        “主问题”的设计,要着眼于带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持续而深入的课堂学习活动,任何一次提问或问题的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某个长时间的教学板块。



        “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是要求教师需要花时间去读透文本,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主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可以问在课题处,如在教授《掌声》一课,可以设计三个“主问题”:“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要给她掌声?”“掌声中包涵了什么?”可以问在关键处,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围绕关键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还可以问在空白处、写法处等等,要看教师对于课文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切入口”。
        三、精心锤炼提问语言
        提问的语言是教师教学语言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在教学艺术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所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激励自我,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善学。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富有新意、趣味性,意料之外的学生,才能激发出他们的探究兴趣才能促使他们去钻研。如我在教授《风娃娃》一课时,我的设计是以“你长大了,可以帮人们做事了”为突破口,抓住两个“主问题”来开展教学:“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大家都责怪他呢?”两个问题的衔接处有一个我们没有学过的省略号,当我问及“课文中省略的是什么?”学生都不做声了,教室里一片沉默。同样提问语言是可以这样设计的“可爱的风娃娃们,你们还想帮大家做什么呀?”问题一出,学生兴致高昂都把自己当成了风娃娃由此可见,语文课堂语言的新颖性、趣味性是多么得重要。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快速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准确抓住问题的要点。此外,课堂提问的语言也要生动,富有感染力,要尽可能用生动而丰富的词汇去提问和解答,这样才有妙趣横生,流畅自如的感觉。
        四、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时间因素,不等学生回答,便主动出示答案。当我在看了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等待时间”这一概念后,我突然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急于就成,对于课堂上的重点问题也是点到即止,渐渐地学生也被影响得不会深入思考了。经过反思,我想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以他们的学习水平,全面思考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很多时候有的学生举手了,并不代表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想好了答案。要学会让学生静静思考,不要着急。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的语言,肯定的目光,让那些游离于课堂的学生回到课堂中来。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延长“等待时间”,课堂将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答案更敢于进行质疑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令老师惊喜的答案。
        我想,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细节还有许多,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而已。但是,我相信如果教师关注提问艺术,我们的课堂不会再沉默,学生的思维定能如花绽放,四十分钟的语文课堂也将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童子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3]刘舒生.《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4]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广西:漓江出版社》.2006年9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