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宇
陕西地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15
摘要:我国城镇化建设在近几十年来得以迅速发展,为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城镇化建设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已经无法满足城镇公共产品的供给,造成城镇居民生活品质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引导社会资本以PPP模式进入到城镇化建设中来,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政府层面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投入,优化公共产品运营效率,还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产品服务。
关键词:PPP模式;城镇化;应用研究
随着城镇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拓展,PPP模式开始在我国部分城市建设中显示出其应用优势,但是同时也显露出一些对应的问题。本文在阐述PPP模式概念及其在城镇化建设中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不足,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实际,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途径,以期为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方面参考,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1、PPP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 PPP模式的概念
PPP模式是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运作模式,其运行模式是通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引导非公共部门以其掌握的资源为基础,参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中来,从而在实现更高供给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各个方面的合作共赢[1]。
1.1 PPP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PPP模式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已经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其积极作用也得以充分体现出来,首先是其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撑,能够改善公共产品和服务建设中存在的投入高、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有效解决政府单一投资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为城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是PPP模式的应用中,社会资本能够不断加大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中的投入力度,发挥其经营优势,从而更好的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再次是PPP项目运行中,能够将更多的社会群体纳入到建设活动中来,增加城镇就业机会,提升居民升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2、PPP模式在城镇化建设应用中的不足
2.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虽然PPP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运行历史,但是其在我国公共产品开发和建设层面总体占比还比较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立法部门在2014年前后加大了这方面的立法力度,但是整体上而言还只是在宏观层面解决了一些模式运行中的问题,针对项目运行中的细节问题,相关的法律依据还较为欠缺。尤其是在地方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通常只能够采用一事一议或者仲裁的模式解决。这不仅给项目运行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还使得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给PPP模式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
2.2 前期运营准备不足
虽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纳入PPP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参与方在前期运营准备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给后续发展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在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方面缺乏合理的论证,对于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估计不足。其次是项目本身多是处于政府主观层面的推动,片面追求城镇化规模的扩张,在企业准备不足的情形下,出现烂尾工程等问题,从而给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带来严重影响。
2.3 企业盈利前景不明显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PPP项目通常都是以公共产品为主,这些项目本身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内容为主,项目自身的造血能力较差、资本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对企业运营的抗风险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公共部门和企业层面对这方面问题的考虑都较为欠缺,部分企业出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参与到此类项目建设中来,给PPP模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4 对PPP项目存在认识偏差
部分政府部门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受制于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的限制,无视中央关于地方债务管理方面的要求,片面追求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将PPP模式作为一种突破口,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融资模式,不断将各种类型的项目建设纳入到PPP模式中。而企业层面则认为有政府作为背书,对项目建设的风险估计不足,不断加大在项目建设中的投入,从而使项目建设在面临较大风险时,无法采用有效的途径进行解决,从而给双方都造成较大的风险。
3、提升PPP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作用的途径
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要确保PPP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必须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调研PPP模式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中,首先是要确保条款内容能够覆盖至PPP模式运营的各个阶级,确保项目建设各个流程中,不同方面都能够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合作[2]。其次是对项目运行具体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能够结合不同地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完善地方法规,并且确保法规内容能够在较长时间段内保持稳定,从而为各方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提升各个方面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3.2 做好前期论证
我国的城镇化率较之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未来发展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政府层面在规划PPP项目时,能够从长远角度出发,全面做好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尤其是要确保企业参与方能够在运营周期内能够获取应有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在项目投入的前期阶段,政府层面要能够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选择更为合适的企业加入到项目建设中来,避免出现利用PPP项目套取银行贷款等违规操作行为,在节约建设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的良好发展。
3.3 拓宽社会资本盈利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PPP项目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是其参与PPP项目的客观因素之一,但是获取其应有的经济效益,也是其参与PPP项目建设的根本追求,如果在PPP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造成企业亏损或破产等情况,则失去了PPP模式运行的意义。因此政府层面应当从政策和运营权等方面给予企业必要的支持和优惠,尽量弥补企业在前期投资方面的不足,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多方共赢,确保PPP模式能够健康运营。
3.4 全面分析运营风险
全面分析运营风险,合理规划和推广PPP模式,是项目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PPP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层面应当强化对自身责任的重视,建立终身负责制,避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或者政绩出现盲目上马的情形[3]。同时对于企业层面而言,也应当采用科学的模型对PPP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加大在项目效益实现方面的研究,确保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的投资收益。也只有在各方面都能够科学评估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4、结束语
PPP模式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模式之一,虽然在实际运营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但是从未来发展而言,其必将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方面占据更大比例。从这方面而言,提升PPP模式在城镇化应用中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个方面只有不断强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将PPP模式科学的应用于城镇化建设,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优势,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业伟.PPP模式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164.
[2]于静霞,王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吉林省PPP模式发展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06):71-74
[3]周雪梅.PPP模式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发展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