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的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引课"赏析与感悟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   作者:林丽娟
[导读] 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是一种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效益,
        林丽娟
        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
        [摘要] 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是一种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效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科学理论。尽管如此,但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对于如何将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应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却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赏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引课”,详细论述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应用,高中物理,引课,赏析与感悟  
        “体验学习”“观察反思”和“总结归纳”是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的基本内涵。“做中学”和“科学循环”是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的两个显著特征。那么,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究竟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将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应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通过大量的实践,笔者发现,“引课”,既是教师在高中物理学科中应用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的“入点”,也是教师在高中物理学科中应用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的“触点”,还是教师在高中物理学科中应用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的“结点”。下面笔者将聚焦一些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引课”环节,围绕“入点”“触点”和“结点”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
        一、“引课”——体验学习之“入点”
        “引课”之目的,不仅在于唤醒学生,还在于调动学生。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即便是教师设计的“体验学习”活动内容再丰富,形式再多元,如果,学生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那么,“体验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学生产生了迫不及待想要参加“体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那么,“体验活动”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方面的作用也就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高中物理公开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运动的描述”。在这节课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教学环节,正就是“引课”。我以为,在这节课的“引课”环节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得恰到好处。草原上展翅高翔的雄鹰、屋檐下衔泥低飞的燕子、花丛中授粉采蜜的蜜粉、天空中轰隆飞过的飞机、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海洋中搏击海浪的轮船、公路上疾驰而过的汽车、绿茵场上破门而入的足球……“引课”在向学生徐徐展示这些生活场景的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视线、思维集中到了“运动”。正是这些形象逼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对于“运动”有了具象的认识。紧接着,该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项“体验学习”活动,即让学生戴上“3D眼镜”,之后,在一体机上向学生播放“雄鹰”“燕子”“蜜蜂”“飞机”等飞行的情景。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分别从“雄鹰”、从“燕子”、从“蜜蜂”、从“飞机”的视角等,感受飞行时的状态,体验运动的乐趣。
        不难发现,在本节课中,“引课”环节,正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参与“体验学习”活动的一个“入点”。“引课”,既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学习”活动的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参与“体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引课”——观察反思之“触点”
        “观察反思”,是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前期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习得一些知识,发展一些能力。但是,除此之外,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理解不透、认识不清的知识以及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的能力。对此,有些学生略知一二,有些学生却浑然不知。如果学生不能够找准自己理解不透、认识不清的“知识点”,或发现自己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的“能力面”,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好逐渐形成一些知识漏洞与能力短板。正因为如此,在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观察反思”环节。通过“观察反思”环节,学生就可以对自己前期的“体验学习”活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以教授“时间和位移”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引课”环节,笔者首先引领学生对前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一则,在于为学习新课做铺垫;二则,在于引领观察与反思。通过复习,学生逐一罗列并叙述了描述运动的概念,即“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之后,教师又启迪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仅仅使用“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这几个概念,能否全面、细致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对此,学生一致认为:不能。于是,学生就进一步观察、反思,全面、细致描述运动情况需要的概念。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引课”,还可以让其成为学生观察反思的“触点”。而这,也是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具体表现。
        三、“引课”——总结归纳之“结点”  
        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学生既可以脉络清晰、分条列目地梳理知识点,也可以进一步认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短板。为了着力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巧妙地设计一段“引课”。
        比如说,在教学高中物理“运动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引课”。首先,笔者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懂得了“运动物体走多远”,可以用“路程”或“位移”表示,“运动物体走多快”,可以用“速度”表示。之后,笔者让学生试着用日常用语描述“加速度”,但是,学生除了用“快”和“慢”描述之外,再找不出其它的日常用语。以这段“引课”为“结点”,笔者引领学生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地总结归纳了与“加速度”相关的知识点。
        实践证明,“引课”的巧妙、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的方向,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的效益。
        总而言之,为了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用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教师一定要在“引课”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多花心思。当高中物理教师竭尽所能将“引课”打造成为学生“体验学习”之“入点”、“观察反思”之“触点”以及“总结归纳”之“结点”之后,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也就能够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落地生根,高中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也就会因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的有效运用而潜滋暗长。
参考文献:
1.“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应用.黄海涛.《广东教育?综合》[J].2019(12):33
2.洪庆平.“引导-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上半月, 2017, (4):9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体验学习双循环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892)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