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摘 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随着两国贸易的不断发展,商务日语专业被越来越多学生所选择。但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日本文化影响、熏陶的同时,容易忽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即日语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就需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该理念下,以日本概况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问题,以增强外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日本概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 刘婷婷:1995.01,女,山东菏泽,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日语言对比与翻译文学]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more and more students choose business Japanese as their major.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Japanese, while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and influenced by Japanese culture, they tend to neglect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basic carrier of Japane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Japanese specialized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istness and sile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especially the element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is concept, taking the general course of Jap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of business Japanese major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enhance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o na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and estab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Keywords: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Teaching practice; Overview of Japan; Traditional culture;
一、研究背景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最早在2014年由上海市委提出。2016年习总书记出席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各类课程与思政相协同。2018年《高教40条》提到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形成专业、思政课程教学同行的育人格局。教高〔2019〕6号文强调立德树人其关键在于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显、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教高〔2020〕3号文再次强调,要解决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分离的问题,构建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从历年的国家政策和实施指导纲要中不难看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如何将其融入课堂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外语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是目前高校教师亟待探索和思考的课题,也为今后外语教学开拓了新思路。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探索,主要集中在对理念阐释,分析该理念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以及将其融入日语课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层面上,对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有机融入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日本概况》这门商务日语必修课程。葛晓昱(2020)认为:外语教学目标之一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应在教学中逐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李琳(2018)指出:日语教学需要拓宽思路,充分挖掘背后的知识,提升外语学习者对异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与关注程度。
教高〔2020〕3号文指出:文学类的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葛燕(2020)认为:大学生作为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外语学生兼具语言、文化交流双优势,肩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重任。耿巍巍(2019)指出: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吸收日本文化,却无法向日本传播中华文化,即“中国文化失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概念最早于2000年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即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片面重视英语外来文化的融入与传播、片面追求英语语言教育、忽视本土文化的融入与传承等现象。]现象,所以在日语授课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民族文化的能力,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三、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020年习总书记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吴增礼教授在与书记的交流中提到: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斯民。借力传统文化这一途径,创新课程的“打开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证明,在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
(1)必要性分析
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代相传,历史为人们提供了文化的认同感、价值观念和形为准则。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使中国人形成了尊重传统的价值观。十九大报告指出:“向世界展现全面的中国,当前讲好中国故事,要继续推进中国向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然而,随着商务日语专业的增设,在日语的实际教学中,片面追求日语语言能力教育,重视日本文化的融入与传播,导致学生在学习日语时缺少文化知识积淀,无法用日语恰当表述传统文化的现象层出不穷。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以文育人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并与国际相比较,以全面的角度去认识中国与世界,更要意识到肩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要在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对内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外讲好中国故事。
(2)可行性分析
日本概况作为商日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各占二分之一的一体课程。课程选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新标准系列规划教材《日本概况》, 每个单元配置日本社会、文化、民俗、历史、政治、经济等短文或图片,教材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和个人素养的能力培养,并且从不同角度去讲述日本,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延伸拓展并加入文化对比,让学生体会人文素养在社会和人际交流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风貌。通过中日文化异同的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思辨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
四、课堂教学实践方式探索
(一)优化教学设计
课程选用《日本概况》教材,从日本地理,政治、经济、教育、衣食住行、漫画、通信观光产业、资源,日本祭典、茶道、花道,武士道、相扑、歌舞伎以上18个单元对日本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和学习。那么,如何在日本概况的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学,让学生自然接受,不会产生反感和厌学的情绪呢。首先,在正式授课之前,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将教材进行灵活重组,共分为①日本基本概况,②日本政治、经济、教育及社会,③日本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④日本文化,⑤日本的自然资源、能源与观光,五个项目进行学习。其中项目①②⑤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项目③和④作为课程实训项目,侧重课堂展示能力的培养。以梳理重组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课程特点,合理拓展课程广度,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日本的社会时,引入中日交流史。从日本飞鸟时代中日两国已经开始,其中有名的就是遣唐使,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日本属汉字文化圈,日语原直接从汉语中借用汉字,至今在现代日语中,汉字与假名夹杂的书写方式仍作为标准表记方式。在学习日本的教育时,可以合理加入谚语和四字成语学习。日本现存的熟语、谚语,许多从中国流传过来,如:“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其父必有其子;欲速则不达;井底之蛙”等,它们在日语中已形成了固定翻译,通过拓展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感知。在学习日本的风土文化项目时,将日本传统歌舞伎文化对比中国传统京剧文化,日本祭典文化对比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例如中国的重阳节传至日本,在江户时代,最为繁盛,日本也在宫中设宴,群臣作诗。甚至在民间也饮菊花酒,吃板栗饭。明治后期走向衰落,加深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对中日文化交流史认知。

表1课堂思政素材展示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渐不适于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无法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所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如今的课程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上所述《日本概况》课程内容分18个单元,五个项目学习,每个项目的具体实施不尽相同。下面,将以日本文化项目下的“日本の祭り”教学为例,具体介绍此次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情况。

图1:优化后的课堂教学模型展示
(1)课前准备
“日本の祭り”主要讲授日本的祭典,包括概念、节日历史的演变,分类以及日本的三大祭奠四部分。基于此,课前准备大致分为,教师任务发放和学生课前准备两个部分。在任务发放之前,教师已经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以19级商务日语班级为例,五人一组,共六组。教师确定任务:以本次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课堂发表,其中要加入中华传统节日。以小程序抽签的形式,通过学习通APP发放至小组任务中,此次被抽中的是第三组的同学。未被抽到的其余同学,带着“中日传统节日的异同”问题,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并试着整理,准备课上讨论。
(2)课中实施
高效课堂应当是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性、积极思考性、主动参与并互动的课堂。“日本の祭り”的课中实施部分,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达到主动实现学习内容的建构目的。实施共分为教师微视频课程导入,小组课堂发表,学习通主题讨论,教师讲解点评与总结以上四个部分。
四个部分中,学生发表和主题讨论占据较大比重。课程微视频导入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课堂发表,展示中日传统节日,观察学生是否在发表中有意识的将两者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异同点,并通过学习通发布主题讨论中日传统节日的异同。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日本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发现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通性,对中华文化再认知,自觉弘扬与传承。
(3)课后拓展与反思
课后以布置课程小论文的形式,发布至学习通后台作业中。要求学生将学习本课的感想发表至讨论区,并设置生生互评,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监督学习效果。教师通过以上学习反馈,监控课堂思政教学是否真正在课堂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并及时做出优化和改善。
(三)拓展第二课堂教学
综合运用第一和第二课堂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教学,组织相关实践、实训等活动。《日本概况》课程的第二课堂拓展形式如下:举办以中华谚语、四字成语翻译为主题的猜一猜活动,开展日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的趣味配音或演讲比赛活动,并在日语角、日语协会中积极配合活动的实施等。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提高学生日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开拓其文化视野。
五、结语
商务日语专业学生肩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其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日语课程教学,尤其是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语课堂实践更是势在必行。通过以上对《日本概况》课程教学的实践探析,采用优化教学设计,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日对比等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重视中华文脉的传承,发挥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有助于激发商务日语学生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更富中国心、更含中国情。
参考文献:
[1]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P26-29
[2] 王锐.日语惯用语.谚语详解[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 葛晓昱.“课程思政”与高校日语课堂教学的融合[J].2020(5):P4-5
[4] 李琳.“课程思政”在综合日语教学中构建的策略研究[J].2018(23):P61
[5] 葛燕,吕晋.“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日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构建———以《日语精读》课程为例[J].2020(26):P191
[6] 耿巍巍.高职日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2019(12):P99
附:
刘婷婷: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女、1995.01、籍贯山东菏泽、助教、硕士、中日语言对比
与翻译文学;
基金项目名称:广州社科联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批准号:2019GZYB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