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荟桦
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一锦江小学 湖南省怀化市 4194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全面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对小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思想品德、人格素质、人文素养进行全面熏陶启蒙,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分析
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为保证人才培育质量,应当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不断探索现实教育渗透路径,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不断提升我国小学教育水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实意义
(一)陶冶小学生心灵情操
小学生身心思维成长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学生形成意识形态、心灵情操、思想道德观等。为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可对小学生心灵情操进行陶冶影响,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二)培养小学生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即国民个体对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历史的认可与尊重,可在民族文明中找到精神依靠。笔者认为小学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工作,可不断培养并增强小学生文化认同感,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具有深远影响[1]。
(三)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需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扬工作,而小学校园则是重要的教育场域之一,通过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将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落实到实际教学环节中,在文化人才培育进程中,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现实路径探讨
(一)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挖掘
1.插图中的文化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找到现实抓手,使得教育工作发挥出一定价值,教师需对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合理挖掘。如对教材中插图文化元素的挖掘,语文教材中配有很多插图,插图的选择与编写都经过严谨的考究评估,每一张教材插图都具有现实教育价值,教师只需对其进行合理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则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开展创设外在条件。
2.汉语的文化传承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开展时,需不断发挥出汉语文化传承的教育现实价值。汉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汉语教学起到足够重视。实际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与社会中的汉语文化进行合理融合,为小学生建构汉语学习场域,不断增强小学生汉语文化认同感。
3.古诗词教材比例合理增加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学语文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行阶段,应当不断对古诗词教学工作进行完善优化,发挥出古诗词的现实教育价值,对小学生心智思维进行启蒙,培养学生文化修养与艺术素养。为此,在教材编写时,应当对古诗词的教材比例进行适当增加,突出古诗词的教育现实地位。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对古诗词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拓展,促进古诗词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成长氛围,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
4.文章文化内涵挖掘
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开展时,并不能一蹴而就产生教育效果,需循序渐进的教育引导,通过小学生的日积月累形成文化修养与核心素养,进而达到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目标。为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应当对教学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行合理挖掘,启蒙小学生文化意识形态,使得学生对文章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进行持续汲取,培养小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启蒙小学生心智思维,进而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预期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时,不仅需对教材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同时需对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核心理念与基本原则,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时,应当突出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小学生的心智思维、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合理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为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需围绕教材与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小学生的心智进行启蒙熏陶。
2.合理应用教学辅助工具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时,应当保持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渗透的多样性,杜绝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教学,影响到小学生文化学习兴趣与热情。为达到该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合理应用教学辅助工具,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放映设备、人机交互平台、AR虚拟技术等,使得小学生从多个视域进行学习感知,调动学生的感官、触觉、听觉思维神经,挖掘出小学生语文学习创造力与想象力,不断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实力,促进小学生文化修养、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3]。
3.针对课外阅读教学改革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途径,因为教学时间、教材内容、教育形式的多种限制,教师无法对大量优秀文章进行教学讲解,给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造成客观与影响。为此,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应当针对课外阅读教学进行合理改革,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主题活动、架构课外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得小学生课外阅读意识形态不断强化,进而形成自主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阅读知识储备量,通过量变的累积转变为质变的影响。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指导
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开展时,不可单一开展理论说教,应当指导小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练,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意识感知,进而启发小学生的主观意识思维。同时,语文教师需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品德模范,引导小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文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路径进行分析探讨,由于文章篇幅有限,仅从有限的视域入手进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不可估量,未来小学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不断探索开发新的教育现实路径,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出现实教育价值,对小学生身心思维进行启蒙引领。
参考文献:
[1]孟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品位经典,2020(09):51-52.
[2]于新亭.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才智,2018(27):65.
[3]甘茂娟.浅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途径[J].才智,2018(17):60.